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会客厅> 正文

周洪涛:追求有温度的城市设计

2022-03-17 11:3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柳 森

近年来,越来越多站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参与各种城市设计项目,这不仅造就了更多充满特色的城市风景,也提升了上海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

作为一名擅长创意设计的学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周洪涛教授参与了不少扎根在社区的创意设计项目。他的创作故事与思考颇具启示意义。

把艺术功能化  为人的日常生活服务

解放周一:您的专业特长是环境设计与当代艺术,在学术研究之外,担任艺术展览策展人,还有不少作品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著名展馆收藏。您是从何时起,把落地在社区的艺术设计也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周洪涛:我到过世界上很多城市。慢慢地,我就发现,那些比较宜居且受人喜爱的街区大多是对步行十分友好的街区。近人的尺度为人们的步行和依靠感做了很好的铺垫,让人倍感安全和亲切。

这其实也符合常理。自人类诞生以来,无论是生活在森林还是洞穴,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都更偏好尺度适宜的空间。那样的空间会让人感到安全且温暖。一旦空间尺度过大,比如一条马路特别宽,人在上面行走就会觉得无可依靠、没有安全感。

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启发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于是,当我观察城市发展、参与城市更新的时候,就会经常追溯自己的城市体验,朝着为城市创造更安全、更有趣的行走体验这个方向努力。

我很看重通过作品的设计植入,拉近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亲近。我还希望能够通过设计,把城市中一些街道界面转变得更加积极且充满活力。

我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12年,当时从事的创作有个分支领域叫作“功能性艺术”。在这个功能性艺术领域,很多创作是艺术品级别的,价格不菲,“被收藏”是很多作品的终极归宿。而我觉得,一个好的功能性艺术作品,应当可以作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高高“悬挂”在博物馆中。

因为有了上述思考,2017年我回国来到同济大学任教以后,就花了不少精力关注功能性艺术的社区普及,希望能以一种比较中国化的方式,把艺术带到社区里,给公众欣赏,供公众使用。

解放周一:您为何强调,希望能以一种比较“中国化”的方式,把艺术带到社区里?

周洪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一部分民族性格被认为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经常会以“有用”或是“没用”作为评判或者衡量标准。然而,在我看来,我们很多生活中的普通人之所以在意一件事物的实用性,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生存之道,也是我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优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条很重要的生活哲学。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坦诚地认可我们内心的这一点想法呢?

此后,我就开始把“作品能否有用、能否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作为创作方向之一。我开始尝试把公共艺术功能化并落地在社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设计和开发艺术化且能够被大家共同使用的城市家具。

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任教以后,我很快就住到了学院附近的老工人社区。学院所属的四平社区辖区面积2.75平方公里。整个社区以四平路为界,以西主要为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以东为住宅区,以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老工人新村为主。

居住不久,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可能因为社区相对比较老旧,有一些最基本的功能设施是有所缺失的。比如,有时候,我买菜后提着很多东西走累了,或者只是走路走累了,就发现没有地方可以中途就座、休息。我经常看到附近不少老年人已经60岁朝上,走累了,就直接坐在马路边上,或者干脆靠墙站立。就拿坐在马路边上这件事来看,不仅卫生条件不好,起身也不方便。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以后,我就觉得应该为老人们做一些在社区行走过程中方便歇脚的公共座椅。后来,我们学院在四平社区发起“四平创生”行动的时候,也尝试朝这个点发力。

几次实践下来,我发现,相比墙绘、装置等展后即逝的艺术方式,通过城市家具体现出来的创意,不仅可以承载文化和艺术,还更易被留存下来,继续服务于社区居民。而这些城市家具能带给居民的感动,不再局限于参展期间,还有更容易触及、更持久可感的福利。

此后,我们还做了很多其他尝试,将艺术和文化植入公共坐具的设计与开发,2017年以后的社区艺术作品大都留存下来了。

其中,坐落于苏家屯路上的生长椅,5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使用频率,不仅艺术气息浓厚、供市民就座休息,还为市民提供压腿、垂腿放松等潜在的保健功能,全程免维护,使用至今依然挺拔完好。

公共家具应争取免维护至少扛得过5年

解放周一:为何那一批作品大都可以留存下来?

周洪涛:我对城市家具的选材标准是能在实现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争取做到长期免维护。考虑到这三点,我们一般会选择多孔座面设计和金属加烤漆的加工工艺,以减少积灰、积水、不够经久耐用等问题的发生。

木质材料我们用得较少。虽然我非常喜欢木材,但因为木材经不起日晒雨淋,便很少使用。木材中唯一适合用来制作城市家具的甲板木材造价较高。相比之下,合理的多孔座面设计和金属加烤漆的加工工艺,更符合城市家具的选材需求,也避免了潜在的金属过度热传导问题。

我经常在城市里行走,在各类社区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公共座椅,应该说,当座椅落地安装之后,它们的安全、舒适、卫生和维护就成为整个服务周期中最重要的问题。我常常看到,封闭的座面会积累灰尘和水渍,接近花台的座椅会留有泥土和树叶……由于一些基本的设计常识在城市公共座椅的设计中被忽略,一些座椅慢慢就少人问津、不被使用,逐渐成为摆设和卫生隐患。

所以,当我自己设计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家具时,我给自己定下的底线目标是一定要争取做到免维护,最起码能扛得过5年。

解放周一:除了要尽可能“免维护”,城市家具从设计到打造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洪涛:以上海为例,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具有同等能级的大城市而言,我们的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总量偏少,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尤其社区层面的街头文化创意存在缺口。这时,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家具,作为一种兼具创意、便利与实用功能的艺术载体,恰恰就有了用武之地。如果这些城市家具还能够承载普通百姓喜爱的功用,就会成为艺术进社区的绝佳形式。

城市家具目前有待改进的问题还包括: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服务功能不强、后期维护管理缺失、艺术性较差等。我觉得,对于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明晰权责;另一方面,要对城市家具的设计需求、选材、维护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尽量选择免维护的设计,更多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待城市家具的设计、使用、维护和保养。

将“可持续”视作社区艺术策展的生命线

解放周一:前不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四叶草堂联合奉贤区奉浦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了“奉浦百椅展”。展览现场展出了奉浦几百名儿童绘制的座椅畅想图。其中一部分,已经在您所在的工作室的帮助下制作成功,摆放在了孩子们每天都会经过的上学路上。听说,这只是第一批,接下来还会有第二批作品逐步落地。

周洪涛:是的。这一次“百椅展”在奉贤新城落地,别有意义。

奉贤新城的大量产业人口居住在奉浦街道,他们的孩子大部分在韩村路上学。我们联手为他们打造“快乐上学路”,正是想用孩子们自己的创意来为孩子们服务、用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来打造儿童友好街区,同时也是为新城的未来探索一种可行的共创模式。

作品落地以后,这条路成了特别受那一带市民欢迎的地方,尤其是孩子们很开心。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能变成现实、还能放在上学路上展示,充满了自豪感和认同感。而最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能够服务于小朋友们的创意,在帮助小朋友们实现梦想的同时,将一条街道变得更积极、更有活力。

当然,目前的第一批作品落地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为这个活动制订了“百椅计划”。百椅计划将通过众筹的方式,寻找来自社会各界的“赞助商”。目前,第二批作品已经在募集资金和探索、实验制作工艺的过程中。

作为一个社区营造项目,此次活动让很多人备受鼓舞。作为主创团队,我们非常希望这种模式可以具有持续的动力,以多种社会力量携手合作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

在海外一些国家,放置于公共空间的城市坐具受企业支持、赞助的案例很多。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提升品牌美誉度、服务社会;设计工作者则希望通过专业能力,链接企业的这部分需求,使此类活动具有可持续的影响力。

平时,我们经常会将“可生长”视作社区艺术策展的生命线,具体到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也非常希望,未来每年都有一批新的椅子可以落地社区,真正让设计驱动创新这件事持续地进行下去。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