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年—2035年)》获批实施

2022-07-13 10:18 来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导 读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高品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联合通州区政府,组织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年—2035年)》。近日,该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地名规划体系,并适度留白

本规划对片区、主要道路、桥梁、公园绿地和个别居住区名称进行命名。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有12个组团,构成12个地名片区,分别设计了名称。命名道路217条,包括城市干道名称33个,街区道路名称184个;命名桥梁、隧道名称110个,其中跨河桥梁名称108个,隧道名称2个;命名公园绿地21个,命名居住区4个。另有部分等级较低的街区道路和留白区道路未纳入此次规划命名范围,以便给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

梳理分析地名资源,赓续传统地名文化遗产

地名资源包括区域发展特征和地名资源特征。区域发展特征是地域特色的最佳概括,包括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内容。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市域东部通州区境内,区域特色主要体现为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产业发达、宜居城市初具规模等。地名总体特征可概况为春城、水城、古城、漕运、宜居宜业五个方面特色。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地名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保护原则、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评价和保护名录等内容。

体现历史文化,展现时代风貌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老地名是体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的窗口,应尽量保留。对于文旅区等组团,原有村庄名称全部以路名等形式保留下来,如“曹园北街”“上码头路”等。随着副中心的快速发展,很多新路的建设以及旧路的改造,创意命名和保留老地名之间难以取舍。本规划尽量平衡两者关系,在保护历史文化、尊重当地习惯的基础上,创意命名,以体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通州文化特色。如“潞河湾路”“通济路”等;尊重当地群众使用习惯,在建成区尽量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仅对一些现状地名不规范的进行更名。同时在命名过程中尽量避开生僻字,做到好找好记,方便传播。

地名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地名管理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实践表明,地名规划对于加强地名管理工作有积极作用,对城乡规划建设也有重要意义,该地名体系规划的实施对推进北京副中心的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