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会客厅> 正文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谈生态保护修复

2022-11-23 14:26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加强生态修复 建设美丽中国

周远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深刻把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对全体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厚情怀,体现出科学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系统治理观,为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引领、思想动力和精神激励,也为我们今后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任务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结合生态修复工作实际和实践,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用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科学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要面对的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自然观。结合生态修复工作实际和实践,应从三个方面加深理解:一是树立科学自然观,必须强化生态保护观。生态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和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并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扰动而发生相应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系上,保护是位于前端、主动性作为,而修复是处于末端、被动性行为。

我们必须主动作为,通过法制建设、规划管控、用途管制、业务监管、执法监督等手段,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和资源进行全链条、全方位保护,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二是树立科学自然观,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背自然规律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生态修复必须尊重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必然联系,立足自然地理格局,注重客观条件,重视各种刚性约束,适应地带性规律,坚决克服各类违背自然规律的伪生态、假生态修复。三是树立科学自然观,必须坚持自然恢复为主。遵循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哲学基本原理,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运用自然办法,发挥自然生态系统内在的自我修复功能,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人工辅助等方法,助力生态系统恢复和生态功能提高。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价值观

厚植生态价值观,在着眼生态自然功能、普适价值的同时,更要研究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的制度优势,突出生态的社会价值。

立足生态自然价值。自然生态提供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食物等,良好的生态是保障人类衣食住行和健康的基本条件。生态系统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海岸保护、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碳汇能力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就是生态的自然价值,具有共性作用,也是生态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基础。

突出生态社会价值。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在、使命所在、责任所在。因此在生态修复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和服务。绿水青山作为优良生态环境的载体或体现,如果从政治和宗旨的高度、从民生和社会的角度,全面系统深入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就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强调“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其核心要义是强调营造人民群众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极端重要性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的极其珍贵性,即:重于金山、贵于银山。在我国,这应该是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重要的社会价值所在。

实现生态经济价值。自然生态功能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普惠性公共服务产品,但如果人们在维护、提升自然生态功能过程中有投入、有付出、甚至有牺牲,那么生态产品就具有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价值,既有资源性的使用价值,又有资产性的经济价值。可以说,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就是对生态产品生产的投入,生态功能提升就等于生态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对生态修复的投入和生态保护的补偿,特别要加强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研究,建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政策导向和法律规定。当前,一方面应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定位和“三区三线”的划定,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经济补偿,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形成纵向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全局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要求,流域之间、区域之间应建立不同形式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形成横向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生态保护地区和群众共享生态红利,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系统修复观

强化系统修复观,既要树立科学理念,又要付诸行动和实践。

要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各种生态要素的机械组合,也不是部分生态空间的简单叠加,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客观作用。因此,一定要树立生态系统生命共同体理念,这是开展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前提。

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自然地理格局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和区域之间的系统协同性,从政策规划、体制机制、资金项目等各方面对生态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逐步形成横向协同、纵向统一、条块结合的生态修复工作新格局,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单打一”问题,杜绝华而不实的盆景项目和哗众取宠的政绩工程,努力提高生态修复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要强化生态修复目标的综合性。围绕“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为生态修复的综合性目标,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具有内在必然联系:多样性是稳定性的重要基础,稳定性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重在提高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提高生态稳定性,重在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持续性,重在保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自然界内在的客观规律,从思想论、方法论上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和路径。我们要在部党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努力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迈出新的步伐、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