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南京主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

2014-12-22 11:23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记者 吕宁丰 实习生 赵修丽 通讯员 张晓峰

记者近日从市水利局获悉,历时4年编制的《南京城市防洪规划(2013—2030年)》通过水利部批复。据了解,新的城市防洪规划首次把东山、仙林、江北新区3个副城纳入,城市防洪圈面积为974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城区排涝能力将比现在提高1—2倍。

城市防洪圈面积扩容至974平方公里,形成四大城市防洪圈

参与规划起草的市水利局规划计划处处长缪大洪说,现有的《南京城市防洪规划》1998年经省政府批复开始实施,截止年限为2010年。当时城区防洪面积31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原有规划亟待进行修改。新规划对城市防洪概括起来就是“挡、分、排、调”4个字。具体来说就是,建防洪墙、分流、排涝、科学调度闸门、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减轻洪水造成的损失。

2011年,市水利局启动新一轮《南京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新规划根据南京水系特点,按照分区设防概念,范围涉及主城及东山、仙林、江北新区3个副城,形成四大城市防洪圈,总面积974平方公里,比老规划面积扩大2倍多。防洪标准也相应提高,其中,主城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东山、仙林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江北副城(浦口、六合)由20年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主城一些地段逢强降雨就淹,硬质路面多是一大原因

南京防洪威胁主要来自长江,例如1954年、1998年、1999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我市江堤均出现破堤、被淹等险情。近年来我市投入巨资对长江大堤进行加固,南京长江大堤防洪标准大幅提高,城市抗御洪水能力大大增强。但让不少市民疑惑的是,为何碰到24小时内100毫米强降雨,主城多处依然出现积淹水现象。

参与规划编制的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吴玉明介绍,主城区人口密度大,高楼大厦、立交桥以及大型公用设施林立,并且都是用钢筋水泥、沥青等材料建造,透水性差,遭遇强降雨,地面水太多形成径流,超过排涝能力来不及排掉,因此形成内涝。

规划编制中,邀请了河海大学、省市水文部门专家用计算机进行积水形成的模拟试验。“100毫米强降雨是个什么概念,不少市民可能不清楚。”吴玉明说,相当于1平方米面积,倒下100公斤水,如果用1升容积矿泉水瓶装,可以灌满100瓶。试验发现,道路径流系数:水泥和沥青为0.9、碎石为0.45、自然土地为0.3、绿地草坪为0.15。换句话说,100瓶水,硬质路面只渗透10瓶,绿地渗透了85瓶,两者相差8倍左右。

人行广场地面等采用透水性能面层铺装,促进雨水下渗

“短时间遭遇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已成为全国很多大城市的‘通病’。”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惠民说,南京主城区大部分区域积水通过管网收集,汇入各条内河,并通过泵站抽排进入外秦淮河或外金川河,短板在于排涝能力不足。新规划提出,在保留原有38个泵站基础上,再新建、扩建28座泵站,把现有城区排涝能力提高1—2倍,覆盖主城区278平方公里地区。日降雨100毫米,雨停后4小时城区基本无积水;日降雨150毫米(特大暴雨),城区不成灾。

城市内涝如何根治?既要排水也要蓄水,形成雨水立体拦截系统,减轻排水压力。为此,新规划提出相应对策:人行广场、地面或地下停车场等地区,采用具有渗水性能材料和具有透水性能的面层铺装,有效降低城市的雨水径流,促进雨水下渗。在新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多建下沉式绿地,储存和滞留部分雨水;河西新城、南部新城等新建城区,水域面积不得低于6%,不得随意填河湖和水面,提高雨水滞蓄量。

徐惠民说,此外在屋顶建雨水利用系统,也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南京高楼大厦很多,如果每个屋顶建雨水利用系统,就相当于在空中建了一个个小型蓄水池,收集的雨水还能用于绿化灌溉,一举两得。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