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暨蓝皮书发布 为“城市病”开方

2015-04-21 15:29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记者 刘欢

20日《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5)》暨《健康城市蓝皮书》发布。首次对北京湿地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城市交通发展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逐一分析,并开出“药方”。

其中一项调查指出,当前北京市湿地总面积为5.14万公顷,正在日趋缩小,湿地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专家建议尽快完成“市级湿地保护名录”,并启动类似百万亩造林工程的“湿地恢复工程”。

城市病1

湿地退化致动植物减少

北京自古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从“海淀”“温泉”等地名就可见一斑,又素有“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之说。然而,据资料统计,目前北京湿地总面积约为5.14万公顷,占北京总面积的3.13%,远未达到我国湿地平均标准5.58%,其中,生态功能更高的天然湿地仅为2.38万公顷。报告称,北京市严重缺水的现实一时难以扭转,加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天然湿地的生态空间正在不断缩减。

“湿地退化随之而来的是湿地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盛继洪介绍,北京湿地内有植物1017种,占全市植物种数48.7%,有动物393种,占全市动物种数的75.6%,但湿地内的动植物数量正随着湿地空间的缩减而大幅度减少。北京湿地中的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中的有5种、附录Ⅱ中23种、附录Ⅲ中8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21种。

处方:

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面积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森林的8至10倍。蓝皮书称,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又引发了各类“城市病”,而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功能正是缓解北京环境问题的关键。

为守住正在消失的湿地,报告课题组建议本市启动类似百万亩造林工程的“湿地恢复工程”,不断扩大湿地绿色生态空间,提升湿地比重,用10年至15年的时间将北京湿地空间恢复至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病2

社区活动居民参与率低

报告中,一项对北京城六区居民的调查显示,目前本市居民的社区参与率严重不足。其中,50.29%的社区居民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区活动,一方面忙于工作和家庭,没有时间;另一方面是主观上对社区活动没兴趣。而居民的社区参与率是健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调查中专家发现,信息不畅严重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社区选举是社区自治的重要内容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过社区选举投票的居民只有42.64%,被访者未参与过社区选举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没人通知我选举”(61.92%),远高于其他各项原因。居民普遍反映,城市社区建设与居民自治应重点解决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的对接问题,使居民更多地感受到社区服务的实际效果,且绝大多数居民对公开投票或议事等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其实很高。事实上,大多数受访居民是愿意参与社区各种活动的,但是宣传不到位、相关活动与居民工作生活相关度不大等因素影响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处方:

报告对居民会议、议事会、听证会的形式颇为认同,且目前本市已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转变方式,积极采取类似方式,使社区事务紧密结合居民需求,充分听取居民意见。比如近期,一些社区就社区停车、社区养犬等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全体居民意见征集和公开投票,得到了居民广泛的参与和支持,收效很好。

此外,报告还建议进一步加强街道统筹社区发展、指导基层自治的作用,进一步探索社区论坛、居民接待、民情恳谈等方式,通过开辟更多灵活、便捷、有效的方式和渠道,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提供保障。

城市病3

公交车运行速度慢

报告称,本市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社会期望、百姓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出行效率、舒适度、可靠性等方面。其中首当其冲是运行速度慢、出行时间长,根据北京市第四次交通综合调查结果,目前本市公交平均出行距离10.8公里,高峰时间耗时65.4分钟;而小汽车平均出行距离11.5公里,高峰时间耗时38.9分钟,两者在出行效率上有较大差距。其次是换乘不方便,全过程出行效率较低。目前市区公交平均换乘距离约355米,步行时间6分钟,远高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最大换乘距离为200米,尤其是部分立交桥等节点公交换乘距离最长超过500米,给乘客带来极大不便。还有准点率低、可靠性差,目前公交运行正点率只有50%左右,这也是导致乘客放弃公交出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在部分轨道客流压力较大的走廊,公交与轨道尚未形成合力。

处方:

报告建议,本市可依托轨道、BRT大容量快速公交、公交快线,在客流集中的通道,构建一批服务于通勤客流的公共交通快速通勤走廊,形成公交快速通勤网络。对通勤走廊内的公交线路进行优化整合,采取施划公交专用道、公交大站快车运营模式等措施,提高运行效率。同时,配合快速通勤走廊布设公交衔接网络,形成“走廊+两端放射”的公交线路布局模式,使客流能够通过衔接网络进入快速通勤走廊,实现高效率出行。

此外,还可在中心城区,围绕轨道线路优化调整沿线重复公交线路,减少运力浪费,并注重轨道站点与居住区、商业中心等客流集中区域的接驳。在客流集散点加大公共租赁自行车的投入,形成“轨道+公交+公共租赁自行车”的绿色出行链。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