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三亚植入“海绵”系统 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

2017-04-24 09:12 来源:三亚日报 作者:赵庆山

因为“海绵”,一幅栩栩如生的城市画面正徐徐展开。

核心提示

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水安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再造。

2016年4月,三亚被列入第二批中央资金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三亚在试点区域内进行海绵设施、海绵型道路、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湿地、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等六大类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试点区域将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据此,三亚市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目前,三亚海绵城市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鹿城变得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城市会“喝水” “海绵”吸水道路不惧暴雨考验

今年4月20日凌晨,电闪雷鸣,一场急雨降临鹿城。清晨上班的人们却发现,这场大雨并未对出行造成多大影响,往年经常积水的十字路口,连小小的水汪都不见了……这是三亚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

三亚市住建局市政维护应急中心负责人陈一仁统计全市易涝点分布情况,发现数据有了惊人变化。2013年,三亚全市易涝点多达27处,2016年12月,仅剩5处。81.5%的降幅,印证三亚一年多来推进海绵城市的阶段成果。临雨看“海”、逢雨必涝的尴尬已有了显著的改观。

据了解,围绕城市“喝水”的问题,三亚以“海绵”建城,将20.3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作为重点,引入德国汉诺威技术,针对道路、公园、学校进行“海绵化”改造,相继完成海绵设施、海绵型道路、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湿地、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等六大类219个项目的建设。

善于在景观建设中做文章的三亚,运用海绵化的理念,让“绿色道路”“花园学校”以及“蓄水公园”,纷纷融入城市景观建设中,强化“海绵体”地砖、生态树池的渗透与植草沟的引流功能,促进雨水收集、净化、调蓄与回用,实现河道畅通、水系相连,进一步提升城市蓄水防涝能力。

凤凰路的“海绵”改造最有“发言权”。三亚一方面通过管网建设增强“排”的能力。结合凤凰路改造,进一步完善雨水管道,通过新增雨水管道、加大管道口径,将雨水统一收集排入三亚东河,解决一些地段长期无雨水管积水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生态园林建设解决“蓄”和“渗”的问题。在凤凰路,路面高、植草沟低,全长11.5公里的路段地下建设6个蓄水模块,每个模块长度26米,设计蓄水吨位是167吨,用来收集雨水、绿化灌溉。通过地砖的渗透与植草沟的引流,雨水最终流到地下的蓄水池里,让道路变成了一块会吸水的“海绵”。此外,在改造过程中,改变一棵树一个树池的做法,在示范路段几棵树甚至几十棵树共做一个大树池,吸水功能也随之增加。

规划引领

构建多尺度、全类型的海绵系统

通过规划统筹,在各片区发挥海绵系统的综合作用,高效利用本底,杜绝大拆大建,避免“为了海绵而海绵”,打造显著的系统集成效应。这是三亚海绵城市规划的系统思路。

为落实住建部海绵城市规划工作要求、规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三亚市已编制完成《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实施方案》。启动编制《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已形成中间成果,在规划体系构建中,全面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强化各规划的衔接与落实,为三亚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了良好规划保障。

在三亚试点区域建设过程中,对《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计划》本着解决问题,突出特色的思路进行了优化调整。试点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大、中、小海绵的协同作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面积约20.3平方千米,近期三亚市结合《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内控制性详细规划》汇水分区梳理三亚市三年实施项目,目前试点区域内已完工项目20个,在建项目6个。PPP项目招标确定试点区域内总投资为27.7亿元,目前已签订协议,组建成立SPV公司。

根据三亚市的城市特征,三亚制定了本地化的政策和标准,探索热带滨海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经验。依托中规院、土人设计院、海南省院、深规院、德国汉诺威水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等顶尖的技术团队,实时推进各项地方标准、规范、管理办法的编制和PPP项目等各项工作,为三亚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本地化政策、标准支撑。在规划编制方面,除高质量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外,将海绵城市的要求全面、同步落实到试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中,形成海绵导向下完整的规划体系。在项目建设方面,探索并总结了具有热带滨海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为其它类似条件的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三亚市充分重视发挥规划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系统引领作用,构建全面的海绵体系,加强东岸湿地、三亚河等大海绵的空间管控和生态修复,利用海绵化道路、排水管渠形成灰、绿结合的中海绵,在地块内部因地制宜建设小海绵,构建了多尺度、全类型的海绵系统。三亚试点区域多为老城区,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治理思路,通过样板工程的建设,对三亚各类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示范作用,在内涝和水体黑臭治理方面成效明显。

目前,三亚海绵城市与生态修复的政策编制、部门分工、资金使用、项目推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可为其他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城市双修提供经验借鉴。

制度机制探路

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

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三亚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改、财政、规划、水务、住建、园林及各区政府等相关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别组成项目督导组、项目融资和推进组、项目资金管理与绩效考评组、项目用地供应组及项目实施组等五个具体工作组,形成部门联动、市区一体的协调推进机制。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协调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决策海绵城市建设重要事项,从组织机制上对三亚海绵城市建设起到有力保障,使得三亚市可以快速、全面、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为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三亚陆续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其中,《三亚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两证一书”、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实现规划建设的全流程管控。从水体空间管理、城市排水方面、城市防洪和暴雨内涝应急等方面,出台了《三亚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形成对河湖水系、区域雨水排放管控、排水防涝管理机制等。

完善标准体系,规范审查流程,强化技术支撑和保障。三亚市出台了《三亚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正在制定《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图集(试行)》,为三亚本地化的海绵城市设计、建设等提供技术指引。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深入,针对规范规划审查、方案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绩效评估等环节的重要性,拟委托相关咨询机构编制《三亚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办法与政策研究》、《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测评和运营要点》等技术标准和规范。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三亚市充分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级财政资金,并积极探索运用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机制。

实践一年有余,“海绵理念”已深入人心。市区间,湿地、公园以水串联,形成“一河九园”生态体系,“水上森林”尽展蓄水、净水循环功能;楼宇中,屋顶、阳台、立面,逐步生态共享,铺上绿植,种满鲜花,花鸟共生。因为“海绵”,一幅栩栩如生的城市画面正徐徐展开。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