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南宁市“四纵四横”城市交通网体系初具规模

2018-08-31 08:44 来源:南宁晚报 作者:廖欣 邓胜佳

华灯初上,会展·航洋城的过街天桥上,总能看到许多摄影爱好者,他们带上“长枪短炮”,记录下这座城市的芳容。长路似虹,车流如织,镜头中,是民族大道川流不息的车流,是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是改革开放40年来,“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好的活力南宁。改革开放40年来,在富有前瞻性的规划定位引导下,南宁市市政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路网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品位与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与日俱增。

民族大道“高颜值” 见证城市快发展

民族大道由西向东穿越南宁市最主要的区域,大道两侧高楼大厦林立,是南宁市的名片和脸面,被称为“壮乡第一路”。

12.5公里长的民族大道,凝聚着南宁人的记忆。也许,你曾在民族大道旁的中山路和朋友吃过夜宵;也许,你在区图书馆里度过了艰辛的备考时光;也许,放松的周末时光你常在会展·航洋城和万象城逛街会友……

今年27岁的韦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从小在官塘长大。她还记得,在她上小学时,民族广场是民族大道上最热闹的地方。随着民族大道不断往东延伸,东边渐渐热闹起来,上了中学后,到金湖广场附近的图书批发市场淘书,是她周末最开心的事情。道路在延伸,如今,南宁人的生活半径越来越大,现在,韦女士常常驾车沿着民族大道到万象城逛逛、看电影,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变化。

民族大道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2000年大道东段延长线竣工,2002年全路景观亮化,2003年大道西段延长线改造,2004年爆破朝阳-江滨立交桥,2016年民族大道道路修复工程完工……这头,是人气十足的老城区,那头,连接着活力四射的新城区,一路走来,城市繁华版图不断扩张,市民经由民族大道,便捷地穿梭在新老繁华城区之间。

如今,宽阔平整厚实的沥青路面使行车变得更舒适,挺拔笔直的大王椰、夏日里缀满果实的扁桃树与粉红色的朱槿花交相辉映,彰显浓郁的亚热带景观风情,难怪有不少市民感慨:“在这条路上开车就是一种享受啊。”

而民族大道之蝶变,只是南宁城市道路发展的一个缩影。

道路不断新扩建 市区面积扩大10倍

南宁历史上自唐、宋以来就是西南通衢,是个“西控交趾,南应粤海,东濒浔梧,北策滇黔”的边陲重镇。可是直到1949年,这里还是一个“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面积4.5平方千米左右,人口不足10万的小城,城市总体布局仅局限于市区范围,城区沿江而建,杂乱无序,城市模式单一。

至1990年初,市区道路多集中于老城区,断头多、卡口多、瓶颈多,市中心外围路网稀,构不成环路格局。此外,道路发展也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交通部门1991—199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市区机动车流量平均年增长为13.05%,而道路面积平均年增长只有1.74%。

对此,南宁市花大力气进行城市道路建设。记者从南宁市城乡建委了解到,仅1996年至1998年三年间,南宁市就投入44.39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70年20年的总和。这期间完成改扩建望州路、西乡塘路、桃源路等12条道路,新建民族大道埌东段、南建路、白沙大道等10多条主干道;新建白沙大桥、清川大桥、南湖大桥、竹排江桥。为提高通行能力,先后完成了车流密集的64条干道十字路口的渠化改造。

至1999年底,全长40.5千米的快速环道和82千米的环城高速公路的建成,带动了一批城市出口道路的加快建设,如对民族大道延长线、大学路延长线、安吉路等数十条道路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尤其是市区到吴圩的高等级机场高速公路,全长21.46公里,路幅达100米,其建设规模及景观优美为当时国内少有。

如果说,主干道是城市主动脉,那么小街小巷就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主干道的改扩建促进了小街小巷的改造,1995年至1999年间是小街小巷改造项目最多、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这几年按缓急程度逐年安排改造,特别对旧城区中破损较重的小街小巷,优先安排改造,共完成旧街巷的改造160条,总长达36千米,完成投资近1亿元,改造内容包括路面、人行道排水、照明和绿化设施等。

新区开发到哪里路网就发展到哪里,使得南宁城区迅速向四周拓展。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南宁市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30.2平方千米扩大到2017年的315.22平方千米,翻了10倍多。

打通瓶颈断头路 交通网络现规模

为实现路网的环环相扣,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交通“东西不畅,南北不通,越江不便”的格局,2006年,南宁市开工建设400多个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道路120多条,新民路、友爱路、中华路、长湖路、东葛路等30多条主干道的“断头”先后被打通或延长扩建,至2010年底,已打通完善连接高速环道的8条放射线,形成内贯四个环,外接22条出城大道的放射状道路,实现“环环互联互通,条条通畅无阻”的大交通格局。

如今,南宁市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四纵四横”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初具规模,南宁大桥、五象大桥、青山大桥等桥梁跨江而立,一座座造型各异的桥梁飞架邕江之上,成为邕江两岸人民工作和生活的交通纽带,同时,也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火车东站片区、相思湖新区路网也已基本建成,民族大道改造提升工程、东西向快速路东段道路工程等相继建成通车。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分别在2016年6月28日和2017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南宁市在少数民族首府城市中率先迈入地铁时代,为南宁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2018年,南宁道路基础建设依然如火如荼。下半年南宁将继续“治堵”,稳步推进地铁2号线东延长线和3、4、5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推动“高改快”、快环综合整治、清川立交等项目如期通车,拓宽或打通建兴路等一批“瓶颈路”“断头路”。

时间轴看发展

●1978年

南宁对1960年编制的南宁市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全面调整。

●1982年6月

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首次获国务院批准,从此南宁市的城市建设扭转了“划地为界,分散建设”的局面。

●1992年6月

南宁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南宁以建设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为目标,以完善城市整体功能为重点,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进入21世纪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南宁建成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这一重大决策推动了南宁城市建设向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前进。

●2006年初

市委、市政府提出南宁市城市建设重点“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发展战略,开发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

●2016年

南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动绿城品质升级,建设生态宜居南宁的部署,明确要求坚持“治水、建城、为民”的主线,打造高品位的现代宜居都市。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