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问
规划城市风道有何作用?
据了解,城市通风廊道又叫做城市风道,在静稳无风、大气扩散条件差的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容易堆积。因此,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将霾等污染物吹走成为了备选除霾方式之一。
北京市环科院相关专家此前表示,总体而言,在北京主导风向上,应对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控制留出空间,这对污染物、城市内部热量和废弃物疏散等都有作用。
环保专家彭应登说,城市风道不是建立的,而是在规划中先行落实的,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先期规划中都有风道的考虑,例如上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中,四环至五环区域为连贯的绿化隔离地区,但保留情况不太好。
他认为,城市风道能保留一个城市的绿地、水面等生态红线,保留安全的绿色空间和生态格局。
风道除霾的效果有多大?
把风道让出来,是否真能引风吹走雾霾?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认为,北京每次遇到重污染过程基本处于无风的静稳状态,有风道但没风解决不了问题,治理大气污染,根本还是要治理污染源。
一位气象专家表示,大气层中接近地面的为摩擦层,摩擦层中的建筑物等,对大气运动的改变作用非常小。风道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有多大需要科学论证。
彭应登表示,北京目前的雾霾,大于2级的风才可以吹动,如果有较强冷空气入京,雾霾可以被吹干净,但此时跟有无风道关系不会特别大。
打通风道应该如何操作?
彭应登表示,目前正在研究的6条风道中,有几条存在“障碍点”。“这不是一个点或者一条线的问题,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彭应登认为,6条风道中,部分建立在北京此前规划的生态廊道基础上,这部分风道重新规划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有一些廊道穿越中心城区,目前该区域已建成,重新优化的可能性较小。
他介绍,原来北京规划了绿化隔离带,目前一部分隔离带被蚕食得不连贯、不完整。在操作中,廊道的恢复不会大拆大建,而是在现有建设规模上尽可能的完善,例如控制建筑密度和高度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认为,目前北京城区已经发展到了五六环,现在把风道空出来也很困难。
风道有规划为何难保留?
不止是北京,很多城市在最初的规划中,都留有通风廊道,在专家看来,很多城市的最初规划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问题主要出在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变形了,生态红线更多让步于经济发展。”彭应登说,很多城市不断修规,就是为了应对城市的无序扩张和开发。
他表示,城市规划应该注意大范围的互相协调和衔接,例如在区域生态走廊、区域水环境上下游等方面,要打破现在因行政边界所带来的“城市群病”。例如北京,就应从京津冀大区域来考虑通风廊道等生态规划问题。
■ 链接
武汉
武汉为了降温,一度在城市内外广泛布绿,建成六条生态绿色走廊。依靠这六条最窄二三公里、最宽十几公里的“风道”,以达到使武汉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至2℃的目标。
杭州
去年11月,媒体报道称杭州市规划、环保等部门正在研究,希望建一个“城市风道”,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把空气中的霾等污染物“吹”走,同时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
南京
针对雾霾污染,今年初通过的《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打造南京“清洁空气廊道”被首次提出,江南、江北各规划3条生态通风走廊。根据《计划》,南京市将于今年年底前划定城市“清洁空气廊道”。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