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源 政策法规 规划动态 正文

缝合城市断点,江苏首座高线公园进入开放倒计时!

2025-04-21 10:18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最受欢迎的城市公共空间会是啥样?

在南京市雨花台区“两桥”地区的城市上空,一座流线型廊桥沿数字大道纵向伸展,落地后与公园景观、街角绿地闭合成环,将拥有60多万人口的主城核心区合围其中。

我省首座高线公园——雨花“数据线公园”近日完工,进入开放倒计时。8公里长的绿廊如一根盘绕的数据线,上天下地,把秦淮新河沿岸、城市公园,小区零星绿地,还有被道路割裂的城市断点一一串起,固有的公共空间因为被串联而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不用去玄武湖、紫金山或江心洲,出门走上红蓝道,顺着这条“线”,居民可以在城市中心肆意奔跑、骑行或漫步,一圈就是8公里。

它被视作南京版的纽约高线公园。后者由废弃铁路改造而来,长2.3公里,悬空30英尺,连接22个街区,每年吸引700多万访客,并带来20亿美元税收,成为曼哈顿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催化剂。

城市是人类的容器,人们对城市的期望及塑造不断变化,这是一场因地制宜的唤醒,毫无关联的空间成为有机体,数十万人随时可以尽情奔跑,城市因流动而更为包容,充满生机。

穿行8公里的幸福

直到围挡拆除,李娜才知道,历时一年多建造的空中廊桥竟是座公园。“蛮新奇的,没在别的地方见过。”

她迫不及待想去“尝鲜”。从陇淮路匝道上桥,近两层楼的高度,红蓝步道蜿蜒向前,时而延伸出不同造型的座椅、顶棚。香樟、乌桕等高大乔木挺拔于旁侧,环绕廊桥的写字楼、车流被隔绝开来。

2014年,李娜从山东来宁,租住在贾西新苑。“到处是工地,散步就在马路边。”女儿出生后,一家人经常往鱼嘴、绿博园、莫愁湖跑,出门就要开车。这两年,因为孩子功课紧张,他们没法走远,只能就近“walk”,幸福感大打折扣。

雨花台区光年轻的软件从业人员就有36万多,他们需要什么?该区依托绿廊绿道专项规划,在“两桥”地区打造长达8公里、环线段6.5公里的“数据线公园”,让年轻人和当地居民在家门口或公司楼下就能骑行、散步、跑步。这是我省首次尝试建设高线公园。

沿着数字大道和陇淮路西侧架设的空中廊桥,是“数据线公园”最具特色的高线段。1.2公里串起华润置地数字大厦、贾西新苑、在建的省人医雨花院区和即将建设的雨花文体公园,地面沿途设有露天剧场、书吧等。桥体两侧是绵延的白色花箱阵列,近万株花卉在此“安家”,随四季绽放。

从高线段一路向东穿过雨航大道,相当于25个足球场大的城市公园豁然展开。在公园南端是跨龙西路桥梁段,“落地”连接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最后接入由街角公园、景观河道改造而来的守正路段。以红蓝步道为纽带,一处处景观做好后,自然围合成8公里“生态数据线”,成全更多人的“公园20分钟效应”,引导更健康、潮流的生活方式。

“人们可以在这8公里慢走、跑步、骑行,自由畅行,没有红绿灯,也不会受到机动车影响。”南京雨花新城发展有限公司总工办工作人员谢宁介绍,横贯全线的慢行系统分为1.5米宽的红色人行步道和3米宽的蓝色自行车道,宽度足以安全地容纳行人和骑车人。到晚上,光线投射在地面或人身上,速度感直接“拉满”。

这座线性公园也是雨花台区“数字城”建设的重要公共设施,是探索中的“智慧公园”。沿线设有屏幕,触屏就能显示最佳游览路线,看似寻常的座椅能充电能听歌,借助声光电技术复刻“落花如雨”景观。还有多个“智慧里程碑”互动式大屏,通过识别人脸记录和分析运动数据,人们可以打卡、积分、排名,未来将定期举办赛事活动。

十字路口转弯处,8米高的白色圆柱形电梯如同破土而出的水晶笋,近7000块led贴膜屏像鳞片一样整齐排列,一条飘带状的柔性屏将其包裹,并螺旋上升。暮色中,这座光影建筑变幻“皮肤”,行人不断寻找角度,和它同框。

“妈妈,这还是我们家吗?”李娜被女儿问笑了,看着家门口这有如科幻片的场景,她庆幸自己已在这里买了房。

夜景 因地制宜的唤醒

几乎每座高线公园一问世便能成为“网红”,在往后数十年,它们始终是当地人向往的休闲目的地。

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研究室二级调研员汪广丰认为,高线公园的出圈,不在于新奇的“高架”“廊桥”形态,而在于它恰好满足了某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管面临舆论反对、政治冷遇、资金短缺等阻力,一群“草根”坚持将纽约那段废弃铁路改造为空中绿洲,成为当地活力的策源地。他们的初衷,是要守护工业遗产,留下时代记忆。

“大多数国内城市打造高线公园,并非是旧改,而是缘于城市居民对亲近自然的渴望,以及现有绿地资源、公共空间的短缺。公园搬上天,不失为新的尝试。”汪广丰说。

雨花“数据线公园”的重要使命,是成为居民更好的通勤和锻炼场所。“早晚高峰,路上大量的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混行,造成交通拥堵。每天晚上,年轻人沿路慢跑,这是安全隐患。”谢宁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公共空间无法满足居民需求,核心不是人均面积不够,而是功能和需求不匹配,政府接到不少投诉工单。”

“我们的想法是基于现状,完善慢行系统,让自行车和人各行其道、有道好行。”经过近一年方案比选,由王文军牵头的南林大工程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其设计关键词为“纽带”。

据团队调研,“两桥”地区于2014年启动城市更新改造,已建成生活区、地铁、商业等公共配套,并拥有丰沛景观资源,但多为点状、块状空间,辐射度有限。中标方案利用特殊的线形空间,将功能片区进行串联和融合,形成空间纽带、生态纽带、文化纽带,实现存量资源最大化开发。

其间,雨花台区相关部门和团队去往多个国内城市学习,受到诸多启发。“厦门立体交通是市政工程,为车行服务。成都天府绿道为外缘连接,由很多单段构成。而福州‘福道’更像新加坡‘生命之线’,属于景区改造。”王文军说,高线公园不是孤立封闭的空间,它与周边城市整体规划既突出又融合,雨花“数据线公园”要满足交通、慢行、生态、智慧等功能,更像是一座公园综合体。

因此,不追求无中生有、破旧立新,而是以改造、提升、串联、嵌入为主要思路。比如,守正路段利用新建住宅区旁公共绿地设置4.5米宽慢行道。再如,公园深挖竹林七贤等在地文化,设置“落花如雨”主题景观等。还有,设计了一整套智慧系统,监测人流、极端天气,遇突发可随时关闭出入口。“因地制宜,指向就是更实用、更经济、更有地方特色。”王文军说。

高线公园不止一种方式,南京会探索出自己的模式。

同在雨花台区,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地铁集团为一段长400米的小行地铁接轨线征集“高线”方案。令人欣喜的是,29套优秀设计方案都没有推翻重来,而是原生态改造——改建为景观结合设施、建筑的线上公园,为市民提供空中漫步道及沿途的体育、活动、服务设施等,唤醒城市“边角料”。

让位于人的城建

按照最初的设想,雨花“数据线公园”原本更具视觉冲击力——8公里均为高线段,把一整座公园完全建在空中。

在守正路段,设计团队通过对层高进行精密测算,发现高线段将对低楼层居民的私密性造成干扰。最终,他们修改了方案,将这1.6公里高线段“落地”。

王文军并不觉得遗憾。“城市是人生活的地方,其建设的核心应当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空中廊桥的高度在设计时也经过反复斟酌,才被限定在5米—5.5米,不到写字楼两层的层高,不至于让恐高的人害怕,也不会影响桥下活动的体验感。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城市建设强调形制规整与规模效应,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但建筑和周围居民发生冲突时,往往需要人作出让步。数据线公园的建设由“建筑本位”转向“人本位”,这是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逻辑的一次拨正。

由数字大道段进入城市公园段,需要横穿60米宽的雨航大道。为了避开繁忙的车流和信号灯,将“高线段”继续东延成为最优解。

“但受到上部高架桥限制,这段钢箱梁没法进行垂直吊装。”总包单位——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宇介绍,由于钢箱梁为弧形结构,传统的直线顶推法同样达不到“严丝合缝”的拼装效果。

他们把莲花大桥曲线顶推工艺搬来。在桥梁内外侧安装两台顶推设备,内侧设备每顶进290毫米,外侧设备需顶进300毫米。“就像汽车转弯时内侧车轮转得慢、外侧车轮转得快,通过差速顶推让弧形箱梁顺利拐弯、精准嵌入,就位后偏差不到2毫米。”张宇说,这项新技术还有一个好处,为期一个多月的施工,无需封闭道路,基本不影响下方车辆通行。

在立项之初,政府部门有过担心,“新奇的造型会不会难以被居民接受?”“我每天在群里关注,大家都盼着早日竣工。连最靠近高线段的8栋、17栋,都没人嫌吵嫌脏。”贾西新苑党员楼栋长王云芳没想到,随手给“数据线公园”拍的短视频,已收到30多条评论,“都在问,啥时候好?”

受民生诉求与社会期许的双重驱动,施工团队更努力地诠释“精细”二字。通过整合3d激光扫描、bim协同管理平台与参数化建模技术,为桥梁量身定制3174块异形曲面铝板,并赴河南制造基地,运用数字化预拼装技术,确保每块构件与桥体龙骨“毫米不差”。

与此同时,由8名景观工程师组建的专项苗木团队,历时两个月,往返于浙苏两地的精品苗圃,通过gps定位选苗、容器苗预培育等手法,终将“桥在林中穿、人在桥中行、树梢看雨花”具象化。

步道 告别隔离的流动

这座环绕城市的线性公园为日后扩张留出余地。“数据线”伸展出的新“接口”将到达不同的住区或者日后的延伸区,同时提供阶梯、电梯和扶梯,随时开通到达上方廊桥的新出入口。

这样的公园像有机体一样保持不断“生长”。占地面积46.7万平方米的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软件谷段,正开启“蝶变”之旅。作为雨花“数据线公园”二期工程,它将于明年6月竣工。

“公园是供人使用的。森林风貌是本段河道的重要特色,但郁闭度过高,人与河道被植被隔离。且河堤坡度大、硬质化高,缺乏生态性及亲水性。”软件谷规建部工作人员张忠介绍,改造将梳理沿线密林,打通河道与城市的界面,营造怡人的林下活动空间。位于龙西路与河湾路交叉口的“智湾之环”,将延续雨花“数据线公园”的风格,设置可以欣赏河景的悬挑平台,并利用高架下的空间上新商业服务驿站。

“新的段落在继续设计、改造的同时,也要为建成部分匹配更完善的管理。否则再好的公园布局,都会沦为资源浪费的废弃地。”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两桥”段设计师黄炎指出,一平方米绿地一年的养护成本约为11元,测算下来,一座公园的运营、管养费用相当高昂,“前期建设多由政府承担,但中长期看,要探索更市场化的路径,更长效化的机制。”

纽约高线公园每年需要耗费近3000万美元运营成本,其中98%由一个名为“高线之友”的民间组织,通过筹款、捐助、企业合作和场地租赁等经营收入覆盖。花费巨大,但所得更可观。从2007年到2027年,该公园将为纽约带来14亿美元税收,并将间接带动周边地区50亿美元的新项目开发。

这正是高线公园的魅力。它不仅能带来景观改造,还能带动周边土地开发、商业和文化的新连接。在雨花,“化学反应”已经发生。近期落子的长三角最大白金汉爵酒店,就与“数据线公园”为邻。

激发公众参与是其更核心的价值。上海高线公园大创智绿轴途经数个居民区和10多个商办楼宇。楼宇产权方平常是招租的竞争关系,但在高线公园“造美”方面,却变成了好伙伴。他们成立“绿轴联盟”,每两周开一次会,交流点子和设计创意,分担管理责任并提供一定维护费用。在共同治理下,优质环境吸引到更多企业和优秀人才入驻。

从封闭围合的公园,到界限模糊的“高线”,人与城的连接愈发紧密,人和人的“心墙”也在打破。受聘为西善桥街道油坊社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李娜在社区及片区中小学开展扎染教学。“等公园开放,我就把非遗课堂搬上廊桥,组织宝妈群体搞非遗市集,共享更美好的生活文化。”

“有活力带动的公共空间,有丰富的公众参与活动,期待南京‘数据线公园’像巴黎塞纳河畔、英国泰晤士河岸、多伦多中央滨水区那样,一步一步旺起来。”王文军有信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