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聚焦城镇住宅工程隔声、串味、渗漏等质量问题,开展重点整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栏目,专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就此展开专业化解读。
2024年10月10日拍摄的浙江省级未来社区江南社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中国之声: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自《住宅项目规范》5月1日实施之日起,新建住宅工程要严格按照新标准实施。各地要全面落实住宅隔声、防串味、防水等标准规定,并结合实际细化相关技术措施要求。那我们能不能理解为,以后新盖的城镇住宅必须实现“隔声好、不串味、不渗漏”?这一规定标准最终能达到什么程度?
尹稚:新规范针对城镇住宅的多项指标要求作出新规定,未来住宅的隔声、防串味、防水等整体的设计规范、建造规范、选材规范都会向这个方向努力。但是房屋质量问题会不会因为这些努力就得到完全地解决呢?我认为不一定。
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与房屋的建造过程有关系,也与房屋的正常使用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意外所造成的事故性漏水,恐怕也不能完全避免。因为我们的住宅只有卫生间、洗衣房、厨房是按照规定进行防水处理的,但是如果暖气管在客厅、卧室等空间爆裂,这两个区域就完全没有做防水处理,会有渗漏问题出现。
住宅串味的问题,一般是因为一栋居民楼从底楼到顶楼共用一条排风管道造成的。其工作原理是狭窄管道内的气压低于房间内部的气压,形成负压状态,从而使得房间内的空气按照一定的速度排入排风管道。大家正常使用排风管道时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某一户人家把厨房抽油烟机的出风口连接到了排风管道,由于抽油烟机是机械风机排风,改变了排风管道的气压状态,可能这户人家是没有异味了,但把异味吹到别人家去了。其实多年前已有相关规定,排风扇、抽油烟机等机械型排烟设施允许直排室外,就是可以在厨房墙壁或者窗户上打孔,将油烟直接排到室外,而不是说必须要排到公用型的排烟管道里去。所以住宅建设是一方面,但同时我们也要遵循住宅装修和使用的一些相关规定和技术规范,才能把这个问题降到最低限度。
住宅隔声历来都有规范要求,特别是因为噪音扰民而报警或提起诉讼是有标准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区域等)的环境噪声标准,昼间(6:00-22:00)是55分贝,夜间(22:00-次日6:00)是45分贝。这个分贝标准大概就是两个人面对面正常交谈,隔壁邻居是听不到的。当然医学界也有一些人提出,可以把标准适度提高到昼间40分贝、夜间30分贝,这样隔声效果更好一点。
其实我们很多住宅的隔声效果不好,是因为分户墙选择了“轻墙”“轻隔断”。按照住宅设计规范这是不被允许的,开发商应该用“重墙”来做分户墙。可能出于造价或结构方面的原因,我们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很多分户墙用的是“轻墙”,甚至比较极端的是铺设铝龙骨后加装简易石膏板墙,并且内里没有填充很好的隔声材料,这样基本就是隔壁邻居一开电视,你就知道演的是什么节目的状态。所以分户墙建造材料、工艺构造的提升,都会有助于隔声问题的解决。
住宅渗漏的问题要复杂一点。出现问题比较多的,一是屋顶和侧墙的防水层渗漏。这是因为房屋的防水层施工做得不好,特别是以前用油毡加柏油封口等比较老旧的做法,其老化的时间很短,可能用不了几年经过暴晒后就开裂了,导致雨水一来就渗漏到屋里去了。二是卫生间和厨房的一些管道选材质量比较差、接口部件的密封效果不好,也会导致缓慢地渗漏,这种不像暴雨渗漏那么明显,可能只是1、2个小时会听到一点滴答声,这些都是管道密封不严导致的渗漏。
住宅串味问题除了空气通风系统的串味,还有下水道的反味问题。现在我们住宅中所有下水的地方,包括盥洗台、马桶,都有一个“回水弯”,保证这一段管道始终有水,这样管道内的气体就不能倒着溢出来。当然如果没有那么大的层高来做“回水弯”,也有一些变通的做法,比如做一个三通式的储水盒。但是储水盒的可靠度就不如“回水弯”,因为储水盒的水位容量很小,如果十天半个月没用,储水盒就没水了,它就没有了阻隔不良气体的能力,别家排除的不良气体没准就到你家里去了。
中国之声:您刚才提到,过去我们遇到的隔声、串味、渗漏问题,很多是由于材料质量或施工工艺,要求不算特别严格导致的。那么现在我们对于这些问题有了严格规范,会进行重点整治,是不是会有所好转呢?
尹稚:其实我国的《住宅设计规范》历来都是强制性标准,但是住宅建造市场是一个商品化的市场,难免会出现唯利是图、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各种问题。因此其重点恐怕不是施工图设计检查,而是竣工验收时对这些细节的核查,检验是不是真材实料地做到位了。
中国之声:所以我们看这次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通知明确提到“要狠抓材料进场检验”,包括要严格落实建材先检后用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检测机构到施工现场取样等。接下来只要往这个方向去,把现行的标准执行好,是不是就能做好?
尹稚:我的看法是这样,如果把现行的标准执行好,那百分之八九十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当然就像我刚才提到的环境噪声标准,如果想追求更高一点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在建造成本能够容忍的前提下,标准适度提高一些。比如昼间从55分贝提高到40分贝、夜间从45分贝提高到30分贝,这是有可能的。
中国之声:那么您认为目前居民住宅质量问题,最关键的突破口或者难点在哪儿?特别刚才您也提到成本是个大问题,过去很多问题都源于开发商在成本控制上都有点“抠”。
尹稚:开发商在成本控制上可能还不是简单的“抠门”问题,有的不排除是故意行为。这些年来建筑材料、工艺技术和建筑构造的做法,其实都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因此每年的政府采购清单会不断进行迭代性的更替,并且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更替速度。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能不能再加大一些力度?比如过去政府10年才更新一次目录,现在能不能变成5年更新一次。或者在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做法上,只要有了新的技术,一旦成熟就及时推广,把过去引领性的要求变成强制性的规范要求。还有隔声、串味、渗漏等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技术系统的密闭性问题,那么能不能给予专线专用的专门通道。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在设计上进行改进的。以前为了能够一栋住宅安排更多的户数,同时又要保障厨房达到基本的通风条件,我们做过很多内天井式的高层住宅、多层住宅。这个其实是现在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因为家家户户都对着这样一个内封闭型的、面积又不大的内天井来通风。
2024年3月15日拍摄的上海市静安区谈家桥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工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中国之声:《住宅设计规范》是针对新建住宅的,那么对于像您提到的内天井式的住宅以及其他的老房子,其隔声、串味、渗漏问题更严重,这些老旧住宅有没有改善的机会?
尹稚:有。比如说分户墙的问题,哪怕原来是“轻墙”或者空心的石膏板墙,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新的隔声材料作为填充物来改善的。
其实这些年北京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在普遍采用这些手段来解决原来遗留的问题。比如据我所知,现在北京的一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会因为过去的防水材料比较差,把厨房、厕所的防水层完全打掉,用新的防水材料重新做,以及把已经老化或者不太合格的管道,按照新标准完全换掉。而且这些改造还不用住户掏钱。
今年两会期间,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表示,要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城市更新的改造范围,因地制宜实施改造,也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我想,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解决隔声、串味、渗漏问题,是有极大的可能性的,而且只要翻新改造成功,会极大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