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源 政策法规 深度报道 正文

王缉宪:香港再国际化——问题与前瞻

2025-04-23 09:31 来源:《城市观察》

【作者简介】

王缉宪,“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暨大湾区香港中心研究总监、教授。

【引文格式】

王缉宪:《香港再国际化:问题与前瞻》[J],《城市观察》2025年第2期,第70-74页。 

自诞生之日起,香港一直是以国际贸易为本的门户港城,其国际角色从未因历史变迁而褪色。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向“超级联系人”转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21世纪10年代后期开始,在美国将中国视为第一战略对手的背景下,美国在经济、政治等各层面上挑起矛盾冲突,同时试图将香港塑造成为向中国施压的一个重要的砝码。香港的对外关系首当其冲,面临极大挑战。2018年、2019年,“修例风波”等违法暴力事件侵袭香港,严重破坏了香港的社会秩序,对香港的繁荣稳定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些“风波”是果不是因,却也导致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欧洲以及中国内地在内)对香港的整体看法有所转变。

2021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发表《施政报告》,首次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揭开重启香港与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融合发展的序幕,旨在提升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香港的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总体而言,香港需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各项风险挑战,同时,香港亟待重新打开因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因素而关闭的部分对外交流窗口,以推动“再国际化”进程。

一、香港的变化:从对外贸易说起

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香港的贸易格局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香港与1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额数据,在1980—2023年期间,香港的十大贸易伙伴发生了一些重要调整。首先,内地始终占据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最大份额。这意味着,香港的对外贸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体现。而从变化情况来看,中国香港与美国、日本的贸易比例有所下降,与台湾地区的贸易比例有所上升,与新加坡、韩国的贸易比例则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除了商品贸易之外,服务贸易也是香港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从香港对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的净服务输出情况来看,中国内地、美国和英国一直是香港最主要的贸易伙伴。2020年以来,香港与德国、印度和巴西的服务贸易联系较为紧密。实际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之间的“部件贸易”(component trade)日益兴起。这种贸易模式可概括为“中国 + 1”模式,即“中国工厂”模式变为“亚洲工厂”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国工厂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国家,产品经过越南、泰国、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等国最终加工制成后,进一步销往美国和欧洲市场。同时,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自身对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跨境电商活动蓬勃兴起。主要是中国产品经香港运往全球的最终消费者,形成了B2C(Business-to-Consumer)全球供应链。第一类贸易多依赖海洋运输,第二类贸易则更依赖航空运输。所以,尽管广州港和深圳港分流了大量“部件贸易”的运量,但香港国际机场依然凭借其最高全球链接度的优势,其航空货运在珠三角庞大中高端电子产品出口基础上,依然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

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

从上市企业的角度来看,香港证券交易所(HKEX)按照市值排名,位居亚洲第四。截至2023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2600多家公司中,内地企业超过1400家,约占整体市价总值的76%;香港本地上市公司约500家,在市场资本总额中的占比约为20%;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占剩余的4%。相比之下,东京证券交易所共有3729家上市公司,其中4家为外国公司(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11月)。在伦敦证券交易所(LSE)上市的2152家公司中,英国公司有1511家,占比70%,海外上市公司有641家,占比达到30%(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2272家上市公司中,有来自48个国家超过530家的国际公司,占比为23%(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①

从投资者角度看,香港证券交易所外地投资者分布数据显示(数据统计时间为2020年),美国投资者占比23%,欧洲投资者占比24%,亚洲投资者占比48%,其他地区投资者占比5%(图1)。

图片

图1  2020年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外地投资者分布情况

相较于快速、巨量的货物流动和人员流动管理,中国始终坚持金融领域的稳健发展,通过更为严格、审慎和规范的监管政策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这种稳健的金融监管策略,旨在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较高,一直是世界货币流通的自由市场,为全球资金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便利。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实行“一国两制”方针,不仅基于文化、社会和政治上的考虑,也基于经济上的需要。香港的金融体系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核心功能之一是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例如支持内地企业上市融资和为内地居民提供以美元为基础的理财服务。换言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金融体系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相连,金融发展始终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在服务国家经济大局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贸易物流和金融流在香港国际化中的角色不同之处

对比贸易物流和金融流在香港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两者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物流和贸易需要强大的网络连接度,凸显了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重要地位。物流和贸易依赖港口和机场的对外连接度、国际贸易网络能力以及海关的便利度(自由港),以形成尽可能高的进出口效率。第二,金融需要流通性和自由兑换,体现了香港作为“超级服务地”的优势。金融需要资金自由进出、货币自由兑换,以形成尽可能大的本地资金池,并为资金提供增值服务(如资产管理)。事实上,从“超级服务人”到“超级服务地”,地理上就是从中间性到中心性的转变

我在2010年就已注意到不同运输方式对香港对外贸易贡献的转变,并提出了一个理论概念模型(图2)。这一模型形象地比较了在工业化时期与后工业化时期香港不同运输方式所承担的功能。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产业用地资源的稀缺性凸显,城市土地租金不断攀升,注重成本的制造业逐渐迁出香港,相关的海运和港口业务也随之外迁。 因为香港的产业升级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产业向金融、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领域升级,这使得航空运输、人员流动以及资金和信息流动变得日益重要。这种情况曾在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等全球城市出现,如今则在香港出现;今后还可能在上海和新加坡出现,除非这两个城市在产业选择与发展方面受到强有力的外部干预。

图片

图2  工业化时期(左)与后工业化时期(右)香港不同运输方式的功能比较

四、香港再国际化发展的可能方向

在我看来,香港再国际化的可能方向有以下三种:

第一,全球供应链宿主。具体包括:一是打造电子商务平台的退换货中心。例如,风靡东南亚的电子商务平台“虾皮”(Shopee)上销售的很多货物是中国制造的产品,而且主要是珠三角生产的产品。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些货物一旦发生退货问题,很难再退回生产地,最方便的是退回到香港,在香港直接处理或者进行二次销售。二是打造国外名牌产品的验货中心。国外知名品牌商家可以通过香港的专业服务公司为其产品设置国际溯源检验码,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三是打造中药的认证中心。四是打造非处方(OTC)保健品的区域配送中心。五是打造世界顶级拍卖行货品的仓储地。对于拍卖货品而言,香港的优势在于其进出口环节不受法律、海关、税务等方面的限制。

第二,东西荟萃的文化中心和展览中心。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展览资源。例如,亚洲首家全球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收集、展出和诠释视觉艺术、设计、建筑、动态画面以及21世纪的香港视觉文化作品,这些文化展示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此外,香港举办的各种与中国相关的、现存世界各地的展品巡回展和回顾展以及国际电影节,都是香港文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第三,金砖国家或者《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10+5”成员国的区块链多种货币交易中心。实际上,香港特别行政区已经尝试和全球33个国家建立货币交易模式,在相关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让香港再国际化或者更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国际窗口,其再国际化进程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香港推进再国际化、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确保“一国两制”方针行稳致远。这一方针充分保障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包括信息自由流通、货币自由流通、货物自由流通、人员进出独立管制、普通法和双语等重要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是香港独特优势的重要基础,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一国两制”的制度框架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外交流是香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香港应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端服务业领域,香港应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推动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同时,香港应避免走“再工业化”的老路,而是要聚焦于新兴产业和创新科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香港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香港的再国际化进程,不仅是香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香港应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香港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制度安排和强大的国际联系网络,香港有望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各城市金融市场管理机构网站信息计算。

②资料来源:王缉宪:《中国港口城市的互动与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③同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