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5世界城市日论坛> 正文

徐东晖: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宜居城市

2015-11-04 10:3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10月31日,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共同承办的“2015世界城市日论坛”在上海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者和研究者,聚集在上海展览中心,围绕“城市设计,共创宜居”的主题各抒己见。

威海市规划局局长徐东晖以“崇尚自然  以人为本——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宜居城市”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

徐东晖 威海市规划局局长

威海,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滨海城市,得名于海,扬名于海。这里山、海、滩,岛、礁、湾相互交融,风景如画;这里浪暖沙平,鸥鸟翔集,海天一色;这里有山水画般、魅力无限的千公里幸福海岸。

2001年,时任山东省省长的张高丽同志来威海考察,提出了建设“世界级精品城市”的要求。多年以来,威海市秉持“精准定位、精当布局、精明增长、精致环境、精深文化”的原则,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充分结合自然、人文和社会因素,引领城市在传承和创新中高效发展。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以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第四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等,城市建设的多个桂冠花落威海,使得“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特质日益彰显。

一、把握时代特征,谋求精准的发展定位

长久以来,由于受交通区位影响,走国际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是威海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与美国圣地亚哥的发展历程相似,威海也是由军港发展起来,经历了“花地派”和“烟囱派”之争,在充分发挥城市独有的环境和区位优势基础上,旅游业的重要价值得以体现,也避免了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获得突破。

近年来,威海积极推进中韩自贸区建设,特别是作为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并写入中韩自贸协定以来,更是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海洋产业和旅游度假业。同时秉承不求大求洋,但求精求美的原则,将城市发展的重点落脚于人的需求和感受,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促使由传统城市、功能城市,向家园城市的转变,打造享誉海内外的精品宜居城市。

二、依托山水脉络,确立精当的空间布局

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优先从“山、海、城”的关系出发,坚持“反规划”理念,着力打造优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格局。

(一)海是城市的灵魂。威海市域海岸线总长985.9公里,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18,是全国海岸带资源条件,尤其是旅游及景观、生态及环境资源最为优越的岸段之一。自2004年开始,我们先后编制了《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威海市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规划》等宏观层面规划,以及《滨海旅游业发展规划》、《市区沙滩保护与利用规划》、《市域海岛垂钓规划》、《市区帆船、游艇码头布点规划研究》等专项规划,在海岸带区域优先发展滨海旅游、港口运输、船舶修造等相关产业,逐步淘汰普通房地产及低端非涉水产业。近几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陆续拆除海岸带上的违法建设87万平方米,清理整治近海养殖项目近3000公顷,大大提高了海岸带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较好地解决了海岸带“保护与发展、利用与储备”的矛盾。

(二)山是城市的骨骼。山地资源是威海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景观资源和空间资源,中心城区992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大小山头50多座,山地面积达763平方公里。我们于2010年编制了《威海市区山地保护与利用规划》,以“生态山地、魅力山地、和谐山地”为目标,划分山地基本生态控制区、山地基本生态缓冲区、城乡统筹建设区,注重山体轮廓线的完整及山海视线通廊的畅通,保证有80%的山体可见。近年来,更是对已关停的300余处采石场进行生态恢复。

(三)城是宜居的家园。依托自然山水脉络,结合地域相对较小、区域发展相对均衡、经济相对发达的实际,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上既没有采取无序蔓延的“摊大饼”模式、也没有采取结构松散的“撒芝麻”模式,而是以山体、生态特色区、农田、防护林等为生态本底,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干线道路等为连接线,形成了集约高效、疏密有致、适度集中、组团融合的“生态化组合型”城市。

三、集约资源配置,实现精明的高效增长

在城市发展道路选择上,威海坚守发展底线,不以土地为投入要素,“小而精、优而强”,力求走出一条“精明增长”之路。

(一)划定增长边界。基于“四分青山三分田,两分碧水一分城”的整体空间形态,将山、林、海、岛、河等要素纳入生态管控,编制了《威海市市域生态控制线规划》,通过严格生态控制线调整程序、定桩定界、建立“一张图”管理系统等方式,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严控城市生态本底。

(二)集约用地发展。在总体规划中确立“组团式”用地布局,各组团根据各自职能,均衡布局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既控制了用地扩张、又提高了用地效率。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造城中村、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等举措,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有效缓解用地扩张压力。

(三)提高居住质量。始终坚持“发展为民”的理念。一是编制了《威海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将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福利、行政、商业等七大类公共设施统筹规划、一张图管理,并确保各项设施落实到位。二是依托城市地形,形成“一环四射”的快速路系统,快捷联系城市各功能组团。三是大力发展公交系统,推进市域公交一体化发展,所有公交线路实现智能化调度和手机查询服务。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得到了普遍认可,近三年在山东省群众满意度各项调查中,威海均名列前茅。

四、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精致的宜居环境

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战略,在保护城市特有的自然环境前提下,着力打造一座“城在海中、山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精致城市。

(一)严守生态底线。在加大对海岸带、山体、林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的同时,建立环保决策前移机制,坚持规划先行和环保一票否决,对于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上马,并严格限制排放不达标企业的新项目建设。近年来,全市共否决了300多个高污染、高耗能项目。2014年,威海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326天,高居山东省各城市之首。

(二)营造宜居空间。注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配置,编制了《市区公共开放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构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建设绿道网、加强居住区公共开放式绿地配置,形成“点、线、面”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生态多样、覆盖全面的开放空间体系,满足市民亲近自然、休闲游憩、养生健身等多样性需求。

(三)突出精致环境。在城市空间细节上体现人文关怀,对市区及镇驻地区域道路两侧、各类市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广告标志统一规划、明显标识,并不断完善公厕、休闲座椅和无障碍设施,统一选择材料考究、雕凿精致、蕴涵丰富的雕塑小品,让市民在细微之处感受城市生活的方便、舒适和温馨。

五、传承人文内涵,塑造精深的本土文化

威海是沧海桑田的渔耕地、甲午海战的见证地,和谐幸福的宜居地,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耕文化、海权文化、人居文化。

(一)传承乡土文化遗产。海草房是威海沿海人民创造的特色渔家民居,沉积着独特的渔耕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保住这一不可替代的建筑文化资源,编制了海草房保护专项规划,出台保护办法、建立保护组织,并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引入海草房设计元素,使其与现代城市建设相融合,在发展中得以传承。

(二)融合外来文化精髓。英租威海卫时期的老洋房,建筑精巧,风格独特,是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遗产。我们始终坚持从文化角度关注城市内涵,成立了老洋房保护工作委员会,设立了专项维护资金,按照不准拆除、不准倒塌、不准改建、不准转让“四个不准”的保护原则,把228栋老洋房全部列入保护规划。并积极探索公开认养老洋房等长效保护机制,使这一段城市记忆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三)体现时代特征。多年来,我们以宜居为导向,积极探索适合威海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传承文化脉络的城市形象。始终坚持开展城市各主要道路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合理引导道路沿线及不同区位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编制了景观风貌规划、建筑形象引导规划、建筑顶部形象导则等专项规划,建立了多方案比选、全方位分析、大数据研究的工作机制,对单体建筑景观进行个性化设计,确保单体出精品、组群有风格、整体有特色,力求打造具有差异性、独特性和时代特点的城市建筑文化。

最后,真诚欢迎各位领导、海内外各位朋友到威海做客!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