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学术研讨会> 正文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2015-07-09 10:0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1月1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联合举办的“乡村规划实践案例展”开幕式和“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共同交流乡村规划在面对乡村问题研究、乡村建设策略和乡村社会治理方面经验。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主题论坛上作了题为《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的报告,他从乡村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古今建筑物的对比,向各位听众展示了中国民间社会高度成熟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艺术、独具匠心的营造技术,指出传统建筑是中华礼仪的物化结晶,呼吁人们关注民居的保护工作。

很多老的乡村给我们很多的智慧,我所担心的就是:智慧是不是大家理解的?是不是大家能够很好地来传承?

乡土中国的智慧之道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的艺术、营造的技艺、生态的科学和文明礼仪都是乡土中国应该具备的内容,这是我们生存的智慧、建造的技艺、社会的伦理、审美意识,是民族文明成果最丰富最集中的载体。我们中国的传统里面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在世界建筑中独具一格。我们山西民居一家一户整体性非常强,每家每户形成一种家庭的气氛,大家对此所形成的中华文明的基因内容是不是理解呢?

一、乡土中国与智慧之道

我们地大物博,各地民居风格迥异,一套邮票展现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民居,无论从北方到南方还是到台湾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中华民族共生共融的特点: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拿江南水乡来讲,人家问我你做那么多水乡我看都差不多,都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说错了,你不会看。这些水乡的特点是什么?周庄你去看水巷,你到乌镇就应该想到唐诗里的一首诗,家家都整合,都是水阁房;到同里家家都有花园,到了西塘都是廊子围起来,廊子围起来的还有不一样的。在那个时候,水乡的人们建造这些房子的时候考虑到一个公德心,所有的江南水乡桥正面反面都有对联,对联都是写景、写情、写捐献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文化承载的内容,是我们中国民间文化素质和生活的艺术。

因借自然,自我调节的生态的水环境。水塘汇水、水巷引水、水上交通、水上贸易、水利灌溉、水乡物产,上游共遵用水公约,下游排灌自我消纳。

我们独具匠心的营造技术,不仅美观更加实用。丽江城里的很多建筑,中间是幕府,它所反映的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木结构。当时1997年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1995年提出来做报告,报告的时候1996年年初发生了里氏7级大地震,你知道7级多厉害。对方是中国人,他问唐山是几级。他讲唐山启发了我,因为唐山地震我看了,当时有很深刻的印象:所有木结构的房子没有塌。所以我就讲了一句,罗工你看解放前的房子没有塌,解放后的房子全塌了。我当时问丽江的时候,我想应该都是木结构,应该不会造成唐山的损失,果然,现场一看塌的房子不多。你看我们那个时候木结构学的很仔细,要把所有的结构拆下去再安上去,现在没有了,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智慧,但是智慧我们没有传承。钢筋混凝土的房子要认真建造才不会塌,我觉得技术要传承,不一定是造房子但是技艺可以传承可以发展。

“5·12”地震的房子,昭化古城都是木结构,你要找到木头,找到工匠,按照我的规划我就可以修好,这些房子老百姓都不肯拆,违章建筑也不肯拆,他们说我的比例漂亮。“5·12”地震之后,所有老百姓盖的房子百分之百塌掉,我们修的木结构房子百分之百不塌。当时四川省的省委书记来了,看到我说,阮老师好极了,马上拨款1.8个亿,所有坏房子修好了。雅安大地震以后我们调查的古镇上的房子,当时说房子木结构这么好,这是中国人民形成的特点,还在其他的,比如砖石瓦,整个木头房子考虑的关系,所有的顶都是双重的顶。所有的房子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反映了很多科学理念,它的防火墙、观音兜墙、水巷、水埠、水缸都考虑到这些因素。昨天记者问我有没有规范,我说规范非常清楚,都有防护,但是问题是我们不去执行、不去做它就烧掉了。各位有时间去翻翻宋代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写了东京城防火的要求,对专业消防队的职责、人员及灭火器具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一旦发生火灾就要留出防火通道,那个时候有严格的防火规范。现在我们都放弃掉了,说木结构保护不够,你不采取措施当然就会烧掉。

我们敬畏天地,尊礼崇文,我们要合理利用天地山川,刚刚谈到古村落的选址都是按照一定的地方形式看的。印象深刻的是1992年我们江南地区大水,我当时就去看了,乌镇、同里所有镇的外面都淹掉了,古镇浮在水上,古镇几百年来选择位置的时候就考虑得非常好。我们现在的城镇不考虑,不考虑天、地、人的关系,不考虑很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现在只考虑到科学性,交通便利。

从城镇来讲,天、地、文、武。城市里面有文庙,有武庙,府是城隍府,衙就是衙门。我们还有土地庙,在现代城市当中我们改天换地,对于这种敬畏之心已经没有了。

二、礼仪空间与家庭氛围

我们中国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是合院式。无论北方、南方、山区、平原都是合院式的,象征阖家团聚的意思,这种合院到了大理就变成“三房一照壁”,这种到了徽州就是徽州民居。合院式从一开始就强调人的居家礼仪,从你住在这个房子里面开始,就形成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厅堂房屋围起来不仅安全、保暖、隔热、前进后退,而且是中国传统的主尊有序,男女有别,尊老爱幼的礼仪空间。中堂是子女们在这里向父母长辈请安、嘘寒问暖、体现孝道礼仪的场所。还有天井,上通天,下通地,上面通天,做的好事坏事上天知道,不要以为做坏事没有人管。阖家团聚,子女们在这里向父母长辈请安,中国所有的房子,所有的特点都反映这个。一到江南的祠堂就更加严格,到上海的石库门也有这个合院。还有泉,泉是水之源,泉也是钱,汉朝的钱币大泉五十。天井是人们对于天地感恩的反映,同时对于家庭、祖宗、资源的认识,合院式的布局也是数千年的,造就了以家庭为核心的观念,这是中国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我们一个个合院联成了里弄、胡同、街巷,这些街巷形成了睦邻友好的邻里关系。这种邻里关系,江南水乡连成了街巷、水巷,每家每户互动的内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邻里的关系向来很和美。上海没有一个里弄的老乡亲分别的时候不会抱头痛哭的,这里形成了一种亲情、和睦、恋家、公德、互助的关系。里弄都是不分阶级的,大宅、小宅相连,孩子们都会成群结帮,也就有了青梅竹马、过门亲家……上海现在也有,不过拆掉了。住在里面觉得很安全,旁边都是我的邻居们,“兔子不吃窝边草”,里弄人不欺负的,也绝对不会有人捣蛋,这就是亲情关系形成的良好的社会网络的关系。在苏州、扬州的里弄也一样,不可能出现妈妈去上班家里两个小女孩就饿死掉了,邻里之间完全照应的。

村庄里面的有祠堂,有私塾,有书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呈现了中华儿女孝道、睦邻、爱家、爱乡、有文化、重道德、懂礼仪的民族精神。

乡土文化的消失与蜕变,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进入了现代城市时代。今天的新城市住房,你看看平面关系,西方过来的教学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但实际上就把中国传统的东西扔掉了,只讲究个人空间的舒适、私密和所谓的科学的经济原则,原来中国的那套礼仪呢?你父母亲的尊重呢?家庭阖家团圆就没有了,只有个人的舒适性。小区形成的排排房很现代化,但是哪座房子有100年,200年,(周庄那个老房子可能100年还能留下去)这就不具有人性,不具有恋情。乡愁乡愁是你对故乡的一种愁苦的回忆,无奈的一种心情的反映。乡愁是依附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上,物质形态就是现在的这些老房子。不懂礼仪、对父母不亲不孝自然会遭到报复。从全国来讲留着代表性居民建筑的不足3 000个,这些数字跟几十万相比微乎其微,这些村镇保护的并不好。

商业化当中,我们会出现难以再生的遗产,再难以生存的境地。上海的七宝老街,从唐宋元明清以来,颜色都有规定的,不可以有颜色的,有人允许用红颜色吗?这些都有问题。我们重点的保护单位,很多东西都非常危机了,大规模的建设、彻底的改造,拆掉旧房建新房,把亲情、和睦、礼让有序的人文全部都丢弃了,未来的10年到20年,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期,成千上万的古村落、古民居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何保护的困境。有的村庄看看还有一点点东西,但是基本上是保不住了,我觉得能够保的应该说能保尽保,因为越来越少了。我们今天像大型宫殿、庙宇、高塔等多列为世遗名录,其价值已为世人公认,但是难做到的就是我们的民居。民居这类建筑,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或许他们比那些巨厦更可贵。

在建设新房屋、新城镇时有的吸取了苏州古民居的特点,你看小桥流水人家,但是此小桥非彼小桥,白墙黑瓦一看就是现代的建筑。我们希望大家都来吸收我们传统的历史的精华,借今天的氛围创造出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满足现代需求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相居的文化中国。我们并不是说完全要让大家再去造那些老房子,问题是能不能取得其中的精髓。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核)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