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其他报告> 正文

夏铸九:台北的都市更新体制的浮现与转型

2017-01-12 14:3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6年12月17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下称学会)与东南大学主办,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下称学委会)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恢复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礼东二楼报告厅召开。在会议学术研讨环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童寯讲习教授夏铸九与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基金会资深规划师张维修共同发表了题为“台北的都市更新体制的浮现与转型”的主题报告。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童寯讲习教授夏铸九作学术报告

2016年12月1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恢复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学术研讨会上邀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童寯讲习教授夏铸九与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基金会资深规划师张维修共同作了题为“台北的都市更新体制”的学术报告。报告以台北为例系统生动地阐述了台湾城市更新体制的发展历程、社会影响,以及经验和教训。

夏铸九教授从现象分析和批判性思考,都市更新体制的产生、转型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首先强调本次报告的目的是,希望大陆能够汲取台湾都市更新的教训,并指出地价差、新中产阶级的需求、都市发展的需要以及都市发展的极限等都是都市更新的驱动力。

其次,夏铸九教授回顾了战后台北都市更新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具体地块的都市更新案例阐述,指出台北更新的制度规定(拟定都市事件概要-成立都市更新团体-拟定事业计划-产权变换计划-政府都市更新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推动实施),以及台北都市更新表现为“微都更”(微循环、渐进式的都市更新)的特征。

基于对台北都市更新历史和现状的阐述,夏铸九教授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思考和疑问:台湾的都市更新到底是什么?台北的都市更新到底是什么?台北的都市更新到底是在什么脉络下被建构起来的?台北都市更新的内容是什么?台北都市更新执行实施的过程是什么?台北都市更新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如何评估台北都市更新计划执行的社会后果?都市更新体制的空间和社会意义到底是什么?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夏铸九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剖析台北都市更新体制产生的背景,包括台北城市历史的二元发展构架、脱胎自都市计划母体的都市更新、和都市疾病的隐喻,并以柳乡社区更新失败等案例作为佐证。其次,报告从私有化的路径依赖、公有土地治理术的转向、公有土地私有化治理等方面论述了都市更新体制的转型特征,并以台北花卉博览会假公园的案例展开阐释。此外,通过归绥文萌楼公娼馆等更新改造实践为案例,具体阐释了都市更新带来的晋绅化的社会影响。

报告中强调在空间高度商品化的都市里,排除市民共同参与的措施,其本质是排他性的土地所有权。对于不同产权主体驱逐的空间行为,会由此形成社会结构的瓦解和冲突。市民享有居住和使用城市的权利,这是一项呼吁,也是一项生存的需要。因而一方面,市民可以参与、使用改造这个城市,让空间更合乎所用;另一方面都市空间是市民使用价值的实现,而不是房地产交换价值的表现。

最后,夏铸九教授在结语中指出,台北都市更新的本质是房地产资本主义的建构,反都市更新的市民反对力量是都市更新体制再进化的推动力,都市更新的内涵必须扩大,不能固守古典的解释。都市更新带来“晋绅化”(gentrification)的社会演变进程是台湾都市更新发展的重点,应进一步认识社会结构置换过程中的冲突,和随之出现的驱离和替代。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