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8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年会> 正文

赵幸:大家的历史街区

--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更新实践

2018-11-06 16:0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8年10月20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年会在重庆大学举行。在会议主题报告中,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幸发表了题为“大家的历史街区--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更新实践”的报告。报告以东四南历史街区为例,分别从实践背景、空间更新、人文复兴、场所运营、机制建设、成效展望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赵幸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首先,赵幸简要分析了北京市公众参与和社区实践探索的发展历程。公众参与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经历了试点尝试、全面实践、总结提炼和政策制定四个阶段。而在参与式更新实践中,位于老城内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更是困难重重,面临着利益主体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现实问题。针对尚无实施主体介入和大规模资金投入的街区,如何在基层政府层面汇聚社会力量与社区参与,形成助力街区更新的长效机制正是赵幸及其团队所关注的问题。


图1 北京市参与式更新实践的四个阶段

接着,赵幸对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更新案例进行详细介绍。东四南历史街区作为北京市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丰富、具有多处保护院落、有良好稳定的社区社会网络和公众参与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多,人均居住面积小等更新问题。报告提出以“孵化、生长、放大原本就存在的生活与文化”的构思理念,通过公共空间提升和社区公约制定等试点项目构建街区更新的基础、以设计周、空间运营等手段营造多方参与的街区生态,并辅以治理创新平台、责任规划师制度、基金等保障机制,来促进各方在街区更新中协商共治。

图2 “孵化、生长、放大原本就存在的生活与文化”的构思理念

在空间更新方面,他们首先以院落公共空间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切入点,同步推动街区更新和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参与式设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引入文化艺术功能激发人际交往,并建立小院公约、公共维护基金等公共空间自治维护机制。同时,他们尝试用人文活动塑造地方文化和精神认同,开展了社区公约、胡同口述史、设计周展览等活动。场所运营方面,以街区内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平台,用有形的场所链接空间与文化,用长期在地陪伴建立居民信任,同时利用临展和工作坊孵化新的参与式城市更新实施项目,积累合作方资源等。在机制建设方面,成立并由协会运营治理创新平台,以协助街道统筹各方需求、资源,开展保护更新和社区营造宣教活动、孵化创新项目等,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责任规划师制度,推动成立“社区培育基金”等。

最后,赵幸对案例进行了经验总结。赵幸认为在参与式更新实践中,通过聚力进行资源汇聚、通过协同进行力量导引、形成共生建立长效机制是社区公众参与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正如老舍所说,“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城市更新即是在精心拆洗缝补中营造新梦。

图3 社区参与式更新三要素“聚力、协同、共生”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