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 正文

马向明:大数据分析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2015-07-09 14:0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四)对思路的启发

图1-4

我们生活在珠三角,觉得长三角是个水乡,为什么珠三角没有水乡这个事情?从图1-4中可以看到,长三角是一条大河、一个湖,周围很多小河,所以有水乡文化。在珠三角,珠江是若干条河,珠江口有8个口,这种状况意味着珠三角的形态是怎样的呢?我们要不要去追求像长三角这种小桥流水的印象呢?这是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最近看环境的问题--PM2.5,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珠三角过去10年100多个点的数据算出来,看到珠三角的PM2.5的问题其实跟气侯特点密切相关,比如雾霾的分布,冬天是1、2月和10月最高,夏天是最少的。传统的城市规划里,我们说夏季主导风向,上面不要做工业,但是珠三角地区完全反了,冬季的主导方向不要去布工业,我们的工业不要布北边,原来说工业不要布南边,因为夏天风速高,把空气都吹走了,冬天风速下降,佛山好不容易把陶瓷转到清远,结果这个风又吹回来了。

珠三角处于水网地带,水网地带就是最大的风廊,这些江河开发要不要像过去一样贴着江来建?在工业化时期我们开发的动力是港口工业,所以要建在江边。但是在后工业时期,港口建设已经不需要了,我们的生活居住有没有直接必要建在水边,是否可以后退一点?如果说珠三角是全球最大的都市连绵区,我们测算这个面积,连绵地段达1.5万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这个距离大概有60公里宽的一条带,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与自然的接触很难。我们国家的公园体系,或者是世界的公园体系,一般解决的是城市公园,外围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解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借助自然,但是这个借助自然的东西太遥远了,所以在外围建很多国家公园,离城市都很远。我们去研究这些公园里,像加拿大和美国提出,德国有区域公园,要在城市连绵地带建一个既让你接触自然,又能够很便利地接触,如果国家公园建到韶关去,对城市居民来说是太遥远了,要把自然的保护引进来。为什么不叫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一定是风景独特,所以要在连绵区去保护自然。但是周末休闲就跑到绿荫里,骑单车就在绿荫里骑,我们看旧金山湾,世界著名的创新中心,它的城市建设区是绕着湾区,但是你看看这些锻炼身体的地方都是在周边的山里,我特意去看了看,这个居住区在这里,外围这些山都是骑单车和步行的人,城乡之间是一种可达性的道路,看看珠三角,城市是城市,村是村,确保可达性,看看洛杉矶这个城市,修的这些山,不是城市公园,是这样的做法,让你去接触自然。

如果在广州,真正使用密度最高的是水岸边,大学城周边是骑车最多的地方,我们说要把这种环境治理跟健康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现在为什么达不到?海珠湖公园这么大却没有一个体育设施,珠三角6000公里长的各种堤岸,把这些堤岸以及周边绿化好的地方建成一个带状公园,就是很好的事情。说到绿道,香港21%是建城区,42%是郊野公园,把深圳和香港进行对比,你就发现问题了,深圳有49%的生态用地,香港有42%的郊野公园,这两者在人们城市生活中有什么差别?你再看看深圳,深圳的城区很多,城外很少,划分地的可达性和开放性不足,导致生活品质不一样。你去看看深圳最近做的深圳湾,这个人流很多,看看柏林这个城市,周边修的滨江公园,让人们去骑单车。将来的珠三角,我们把所有的堤岸做成一个堤岸公园,整个珠三角城市周边就有很多与自然相伴的堤岸,未来我们不要去羡慕长三角的小桥流水,我们就在堤岸上进行健康的运动和生活。这样的话,整个堤岸是很漂亮的,把这个堤岸公园造起来,形成中山到珠海和江门之间一体化的生活。其实城市公园布置有两种,城市里需要运动设施,外围进行郊野活动。将来珠三角的城市,城市中心的公园都做社区体育运动,在外围堤岸连成一个连绵的堤岸带,形成我们的高速公路网连接这些园区和枢纽,轨道网连接主要的城市中心,让这些堤岸的网络把绿色的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三个网。

四、一点体会

通过研究过程,我深深地感到,第一,这种数据留下的脚印让我们可视化很多东西,有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面貌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数据时代,数据源空前丰富,对规划思路的启迪和方案的佐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自己的很多结论都是可以以这些数据为基础的,没有这些数据摆,你看不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5/5<12345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