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其他报告> 正文

胡敏:农耕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演进机制——以溇港圩田为例

2019-02-02 09:4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18年12月8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住建部历史名城保护处副处长(挂职)、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所副所长胡敏以“农耕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与演进机制——以溇港圩田为例”为主题,通过对南太湖地区溇港圩田文化景观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农耕文化景观生态价值和演进机制的研究框架和方法。

胡 敏 住建部历史名城保护处副处长(挂职)、中规院历史文化名城所副所长

一、文化景观、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

胡教授首先回顾了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遗产确立的过程。1984年,第8届世界遗产大会出现了对乡村景观 (自然与人文结合) 的讨论。1986年、1989年,英国湖区(Lake Ditrit) 两次申报世界遗产失败,引发了对世界遗产标准的大讨论,催生了文化景观类型的出现。1992年,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增设了文化景观的类型,并确定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核心是人和自然的共同作品,是架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桥梁。从文化意义角度来说,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遗产的确立,从理论基点开始实现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丰富了世界遗产保护理论体系的文化基础,同时,也给了中国的东方智慧传统文化一次走向世界,获取普遍认同的重要机遇。从方法论角度上讲,文化景观遗产类型的增加,提供了遗产保护的动态观、整体观、地域观、生态观等价值认知新视角,也赋予了文化遗产保护在自然的文化意义、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等方面的保护新理念。

而在类型众多的文化景观遗产中,华夏农耕文化景观独具特色,体现为: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生活涣然一体的人居环境整体格局,天工人巧各取其半的水利工程支撑体系,崇尚意境、天人合一的东方环境美学追求,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综合知识体系。华夏农耕文化景观,作为一种能够代表中华农耕文明时代精神内核和杰出成就,是反映长期以来某一地区人民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良好互动的文化景观亚类型,在强调文化自信、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其研究价值更为重大。

二、溇港圩田文化景观

胡教授以溇港圩田作为案例进一步展开华夏农耕文化景观的分析。溇港圩田是农耕文明时代中,南太湖地区人与自然长期良好互动过程中形成并留存至今,以溇港水利、圩田农耕、聚落居住为核心系统构成,以生产、生活、生态高度协调为突出特征,由各种物质遗存、非物质遗存及其相互关系共同组成的文化遗产。作为南太湖地区人民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同创造的作品,溇港圩田逐渐形成了一种由“水利-农耕-居住”功能维度与“空间-设施-知识”形态维度交叉组合的复合遗产矩阵。其中,水利系统包括溇港水道、漾荡水柜、溇沼水塘等形成的水域空间,斗门涵闸、桥、河埠、水则等组成的水工设施和水利工程知识技艺、水利水工相关楹联、古诗民俗活动等组成的水工知识及相关民俗;农耕系统包括圩田空间,稻作、桑蚕工具组成的耕种设施和生态农业知识与民俗;居住系统包括寺庙、书院、救济堂、牌坊、民居等组成的建构筑物,村落、市镇形成的聚落空间和选址、布局相关的人居建设模式。

从景观格局角度来看,溇港圩田整体上形成了水网支配下的大尺度一体化区域格局,滨湖、绕漾、临頔塘的空间层次分异,河—村—田—地—塘构成的“圩空间”模块三大特征,并在水系格局、稻桑关系、聚落形态等方面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和谐共生理念。从美学意向上看,溇港圩田之美体现在水网棋布、圩圩相承的大地景观格局,桑稻广布、菰葭丛生的乡村田园风光,戽田采桑、男耕女织的农作场景趣味,溇港圩?、湾埭桥坝的地名特色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胡教授将溇港圩田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总结为,太湖地区农耕文明发展变迁的重要实例见证,江南低洼泽区可持续性开发的综合技术集成,以“溇港水利”、“稻桑农作”为核心的南太湖乡村文化样本,溇港—圩田—聚落和谐共生的特色江南水乡图景。

胡教授进一步就溇港圩田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其在流域洪水调蓄,过滤净化水质,调节地区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补给地下水等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对太湖及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工湿地。基于相匹配的历史气象数据和遥感影像,运用气候生态效应模拟分析方法,胡教授将1968年溇港圩田地区的气温、风场等气象环境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当时的溇港圩田地区温度分布均匀,热导效应较弱,风速分布均匀,风向一致性较好,在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和农业气象适宜性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生态环境品质。

接着,胡教授基于对溇港圩田地区“孕育铺垫-草创初成-稳定成熟-衰退分化”的历史演变分析,提炼出地区的发展规律为:以与众不同自然环境的内在驱动为基础支撑,以多元复杂社会经济因素的外部影响为核心动力,以水工和农作科技进行的持续推动为关键保障。

但随着农业调整、乡村工业、城乡建设等威胁因素的影响,溇港圩田也表现出系统结构失稳,空间形态变异,生态功能退化的变化趋势。基于溇港圩田独特的遗产价值,胡教授建议采取以下保护策略对生态文明时代下的溇港圩田进行保护。产业引导上重塑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空间治理上加强底线管控、恢复景观格局,社区共建上结合乡村自治、实现共谋共享,政策支持上补贴传统农业,实施生态补偿,遗产申报上做好基础工作,备选世界遗产。

三、结语

华夏农耕文化景观是中华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体现了人和自然互动下对特定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改造,具有丰富和独特的价值内涵。

从文化景观角度对华夏农耕文化景观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的生态理念、农耕文化和人居文化,能够给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信和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认识和启示。

作为特殊遗产类型,由于其“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特征,决定了生态—文化在农耕文化景观价值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于其研究应当从横亘于其价值体系底层的生态价值入手。这一特征给遗产保护的理论发展、方法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引入其他学科技术方法,不断完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文字整理:张涵昱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