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 正文

石楠:新时代背景下,新城建设的新需求、新起点和新治理模式

2021-12-07 10:41 来源:规划上海SUPDRI

导读

2021年9月27日,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联合承办的“学术对话三十:高品质的新城,新在哪儿?”在成都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为我们分享了关于新城的三个“新”和三个不是“新”的思考。三个“新”,即新时代的新需求、新起点、新治理模式三个方面;三个不是“新”,即发挥疏解老城人口的功能、新城应该是完全的城区、新城建设的考量尺度三个方面,需要继续从传统新城规划经验传承与发展。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首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感谢本次学术对话的承办单位。疫情之下,能够举办本次活动,全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齐心协力,体现了我们规划同行的专业精神、科学精神和分享精神。

新城建设是“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城研究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老话题常说常新。新城规划不仅要考虑新在哪儿?还要考虑城在哪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城。关于新城,我认为有三个“新”和三个不是“新”的考虑。

一是新时代的新需求。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的需求完全变了,如果新城规划还只是考虑居住和就业功能(当然这是必要的),已经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人民究竟需要什么?这个问题的破解,关乎城市应该怎样建。首先,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人民有更高的要求。其次,生态环境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到成都天府新区考察之后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新城建设不仅仅是建房子,也要考虑提升生态价值。再次,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从中华文明的历史框架来看,文化遗产是一个载体,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的需求,包括自豪感、自信心等方面的需求。最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今年年会的现场布置了打卡点供大家合影拍照,这实际上也是满足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对人民需求的考虑,关系到新城的基本定位,需要重点考虑新城未来的人口指向。

二是新起点。我们有些城市做了很大的盘,20多万人口的新区却仅仅具备单一功能,现在成了城市中的大麻烦,而且一些建设标准、建设品质缺乏超前意识。小康基础上的新城建设,尤其是在上海对标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不应仅仅基于简单的物质标准,还应包括舒适、便利、公平、自豪感等。在设施齐备的基础上,让所有人都能最方便地使用,让所有人都能享有同样的权利,而不是简单地计算千人指标与人均标准。

三是新治理模式。传统的治理模式很简单,房子规划好了,盖好卖掉,单位迁过去,这种体系还是在。我认为新城是大都市空间治理的重要抓手,新城本身的治理要有一些新模式,比如雄安新区房子不卖就是一种模式。我们在制定雄安新区规划指南时,提出一个新模式。什么叫中华风貌?什么叫中国特色?如果你在建筑形态、街道立面得不到体现,还是按照过去那样切地块,最后结果还只是把地块内的强度指标用足,然后不得不后退,不要说什么街道连续面,城市生活氛围都没有了。从空间治理的角度,有很多可以值得研究的话题。所以,新城要强调城市的生活氛围,要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模式。

同时,我也在思考新城规划方面哪些地方不是新的?需要从传统新城规划经验中传承的3个方面:一是新城应继续发挥疏解老城人口的功能,这是新城从诞生第一天起,就需要承担的很重要的职能,疏解的方式和对象可能变了,但是疏解这一功能本身并没有变。二是新城应是完全的城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生活方便,新城的基本建设标准不能变。三是新城建设的问题,不只是上海主城区和新城之间的问题,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上海,所以要把新城放在都市圈、城市群的尺度层面来研究,上海的发展定位在新城建设的过程中是不能变的,但是需要新的起点、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专家发言根据现场速记与ppt整理,已经专家本人审核确认。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