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康自强:荆州名城保护四十年探索与实践

2024-02-01 09:2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作为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2023年9月24日,学术对话三十七“长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武汉成功召开。会上,康自强所长作了题为《荆州名城保护四十年探索与实践》的报告。

640 (7).png

康自强  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空间规划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以“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荟萃地、红色文化富集地、长江文明展示地”闻名于世。它是第三个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也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23年,以中国电影大数据盛典暨首届楚文化节的精彩盛况重回大众视野。

荆州名城保护厚积薄发、砥砺前行,前后历经40年。在持续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回应时代诉求、城市发展和人民期盼。经历了本体保护(1982—2001)、整体保护(2002—2011)、精细保护(2012-2017)和活态保护(2018至今)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本体保护阶段,从1982年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到2001年。工作主要以《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国发〔1982〕26号)为指引,聚焦名城核心价值载体的本体保护,系统推进地下文物管控和古城墙保护。

第二个阶段——整体保护阶段,从2002年至2011年。逐步扩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形成“名城名镇—历史街区—文物、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保护体系。扩展保护范围,在市域层面、历史城区层次增加城址环境与自然环境整体保护内容。以《荆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暂行办法》为核心,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使名城保护有据可依。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古城生态修复,并聚焦古城人居环境改善和服务功能提升,推进古城疏散。

第三个阶段——精细保护阶段,2012年至2017年。以荆州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片区和2013版名城保护规划批准实施为背景,编制完成不同文化遗产类型的保护规划,内容涵盖总体层面、专项层面以及实施层面,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第二批全国城市设计试点为契机,全面启动历史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地段城市设计编制,并将成果转换为管控导则,纳入“古城保护与更新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名城保护的精细化管理,助力名城保护从民生改善向品质提升转变。

第四个阶段——活态保护阶段,2018年至今。重点关注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全面探索遗址、历史城区、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等资源的活化利用。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方式,大力实施“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让非遗回归民间、扎根社区、融入生活。

荆州名城保护了40年,在保护制度、机制、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保护制度日臻完善。以地方拥有立法权为契机,先后施行两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荆州古城保护条例》(2017)、《荆州市湘鄂西苏区革命遗存保护条例》(2021),并以两条例为纲领,以部门规章为配套,形成完整的“条例+部门规章+技术指引”地方政策法规体系。

二是保护机制不断健全。以构建“专家领衔、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民间助力、全民参与”的组织架构为目标,在现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委员会、古城保护疏散指挥部等体现“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行政职能基础上,深入推动古城保护相关职能整合,成立荆州市古城墙保护发展中心,统筹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职能,高效推进古城活化利用;成立荆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专家库,进一步完善名城保护机制和议事程序,研究决策名城保护重大事项;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荆州记忆”工作室作用,与政府共建“荆州记忆”、“沙市记忆”和“沙市工业”三个博物馆,塑造政府与民间力量双向发力,共促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的成功案例。

三是保护理念与时俱进。首先,古城保护理念、目标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从注重内在文化展示向外在文化交流转变;第二,从单一资源的保护向整体保护转变;第三,从文旅开发向历史文化保护、市民生活、游客旅居、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的以用促保方式转变。其次,坚持生态优先,围绕彰显生态特色、凸显文化底蕴、保障防洪安全等多维目标,推进长江生态与历史文化综合保护廊道建设。重点建设洪湖生态保护圈、石首天鹅洲生态保护圈、松滋洈水生态保护圈和市区荆江风情带,保护与名城相互依存的山水环境,实现“险在荆江”向“美在荆江”的完美蝶变。第三,注重多规合一,积极推动名城保护规划和古城墙保护规划两规融合,将两个规划的保护范围和高度控制进行协调统一,为古城整体活化利用做好规划保障。第四,践行以人为本,以全国完整社区试点建设为契机,对历史城区内的社区,通过文化塑魂,功能织补,留住历史城区烟火气,提升居住品质。

四是保护利用方法更加多元。首先,提升名城整体价值。围绕名城核心价值和文化特色扩充保护要素,陆续增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建筑、历史村镇、农业景观、水利设施遗产和工业遗产等保护要素,实现保护要素从远古向近现代全时段覆盖、从城镇向乡村全地域覆盖、从单点遗存向遗存景观系统整体保护,构建全域全要素的整体保护框架。区域层面,探索宜荆荆区域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模式,推进大遗址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廊道建设,活化荆楚文化保护传承带,打造世界级“遗址考古旅游”样板区。市域层面增加“城址环境与自然环境整体保护”内容,突出长江生态与历史文化综合保护廊道和荆襄古道、两沙运等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带。历史城区层次增加”历史城区及周边整体保护内容”,将古城周边遗址资源、地下文物埋葬区和自然环境要素纳入保护范围,完整展示城市演变脉络。第二,探索多元利用方式。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推动滨江低效的工业仓储区变身为时尚的历史文化街区,植入运动公园、花园酒店、企业办公等生活功能,并通过活动策划引导,使街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对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不同身份的建筑遗产,进行差异化保护修缮,注入文创展销、历史展示、文化活动等功能,将城市文脉融入当代生活。第三,示范非遗活态传承。荆州作为2020年全国六个“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之一,先后建设25个示范项目、培育20个示范点,积极推动非遗扎根社区,添彩美好生活,实现活态传承。第四,建设古城保护与更新智慧平台。对已建成的城市设计辅助系统平台进行功能优化,纳入用地权属、建筑产权等重要信息,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智慧管理平台,加强对古城的日常监测和科学化管理。

回望40年的探索与实践,荆州名城保护工作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精彩缩影和鲜活样本。新起点,新担当,新作为,荆州将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湖北省首个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方案编制试点为契机,持续推动传统文化在荆楚大地换发新活力、谱写新篇章。

供稿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