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李苗裔:基于数字技术的流域城镇发展问题诊断与协同设计的路径研究

2025-02-07 10:4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4年9月9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研讨会二十四“流域人居的地方性传承发展”在合肥成功举办。会上,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福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经理)李苗裔作题为《基于数字技术的流域城镇发展问题诊断与协同设计的路径研究》的报告。

1.jpg

李苗裔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院长助理,福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经理),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

李苗裔教授从数字技术的视角出发,探讨在典型流域空间内村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1 背景:数字技术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与推动了“数字福建”重大战略,并逐步发展成为数字中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先导,该战略的实施也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强调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此宏观背景下,相关部门联合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框架体系,旨在通过深入融合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路径。

在福建省境内,特别是沿闽江流域分布的众多乡镇,尽管它们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大城市范畴,但这些地区凭借其独特的流域特性,已然成为推进“数字福建”策略的关键地带。福州大学研究团队选取星村镇作为规划与实践的样本试点,在此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探索性工作,并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及宝贵的实践经验。以下将从数字技术的视角出发,探讨在流域生态安全本底的约束条件下典型流域空间内村镇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2 构建规划实践的闭环: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传统规划流程通常在规划方案提交给各级政府和专家评审后结束,但对于乡镇层面的规划而言,此种做法显然不足以彻底解决实际的乡村建设问题。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在于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将规划实践构建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以确保规划实践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为此,设计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

首先,通过构建数字基础平台,精确识别并分析空间问题。

其次,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到规划过程中,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集体智慧,共同探讨并形成解决方案。

最终,通过“一张图”系统对规划的实施进展进行持续的跟踪与监控,以确保规划的后期运营与维护能顺利实施。

2.png

图1 乡村信息模型(VIM)架构图

基于上述背景,设计团队提出构建面向流域空间特征明显的村镇信息模型VIM(Village Information Modeling)。VIM模型并不只是简单地将“C”变成了“V”,其底层逻辑在于以下两点:

(1)数字技术推动流域空间高质量发展

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以支撑具有显著特征的流域空间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如何将技术工具与支撑手段转化为推动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构建VIM模型的核心考量在于实现数字技术与城乡空间规划及其后续运营维护的有机整合,以确保技术应用不仅仅是孤立的工具,而是成为推动空间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

(2)数字技术实现乡村规划的共同缔造

设计团队致力于探索数字技术在实现乡村规划 “共同缔造”理念中的应用。为此,设计团队构建了一个用户友好的数字技术平台,旨在使居民能够直观地理解规划内容,并积极参与到规划过程中,从而实现规划的透明化和民主化。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也是响应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机制活、生态优、百姓富、产业优、生态美”的方针原则。同时,这也是解决乡村规划中信息不对称和参与度低等问题的关键途径。

(3)基于VIM模型的武夷山星村镇规划实践

规划背景

武夷山星村镇的特色小镇基础设施更新工程是由福州大学联合福大设计院共同实施的全资校企实践项目。星村镇位于闽江流域内,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镇,占地达678.78平方公里,具有显著的流域特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后首次考察了星村镇的燕子窠,这使得该镇受到了全国的关注。

星村镇94%的镇域面积位于适宜居住和发展的范围内,并且有68%的面积被划入国家公园保护区。这些数据表明,星村镇是一个需要在保护自然环境与发展经济建设之间寻求平衡的地区。同时,南平市委提出将武夷山星村镇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特色小镇的目标,并期望其能够成为国家公园的典型门户社区。基于这些战略考量,设计团队决定以星村镇为对象,致力于将其规划成为一个集宜居、宜游、宜业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3.png

图2 武夷山区位及其鸟瞰图

理清空间资产一张图

利用VIM数字底座为基础,从三个核心维度开展工作,以明确界定和优化空间资产的管理,有效解决空间资产界定模糊的问题:

首先,采用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创建了精度达到7厘米的单体化空间模型。这项技术使得武夷山星村镇管理人员能够直观地掌握空间资产的详细情况,包括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国有、集体、私人)和合法性状态(违章、合法)等关键信息。

其次,实现了建筑详细信息的集成。这一数字平台不仅呈现了建筑的三维形态,还详细记录了建筑的年代、结构、形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等具体信息,为空间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最后,开发了拆建比模型,对拆除后的村镇空间肌理变化进行了预测,为之后的改造和拆迁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通过这些综合性方法,该专题主要从资源资产、建筑资产两方面进行诊断分析,从而厘清空间资产,精准识别空间发展潜力,实现了对武夷山星村镇空间资产的全面可视化和数字化管理,为星村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png

图3 空间资产梳理分析

产业空间和公服设施优化

星村镇在历史上作为茶叶交易市场的重镇而闻名,但目前其茶叶产业面临若干挑战:产业布局分散,且依赖于过时的工艺和存储方法。近期,一家大型茶厂因大火损失了十年的茶叶储备,这一事件凸显了传统存储方式的脆弱性。此外,该地区茶叶产业沿用的传统采制工艺与当地世界国家公园的环境保护政策产生了冲突。这要求在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兼顾生态保护的要求,以实现产业和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设计团队针对武夷山星村镇主导产业——茶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研究。通过分析茶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布及集聚特征,标准形椭圆重心的发展方向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耦合度,探讨了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png

图4 重点产业诊断分析及其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耦合度

深入分析交通组织问题

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交通组织措施,推动星村镇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确保旅游和居民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在规划星村镇未来的旅游发展区域时,设计团队采用人流活动轨迹模拟技术进行深入分析。该技术通过模拟游客的实际流动模式,有效地捕捉了游客的自然选择和偏好,相当于让游客“用脚投票”,决定哪些区域亟须更新。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岭片区和九曲花街作为竹排游览的关键节点,对于提升游客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优先考虑这些区域的更新与改善。

同时,针对星村镇当前所面临的停车难题,规划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增设停车场的策略建议。这一建议旨在通过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缓解停车压力,进而提升游客及居民的出行体验,确保交通的顺畅与便捷。

6.png

图5 道路交通诊断分析

梳理风貌不统一问题

运用人工智能语义识别技术和遥感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星村镇的建筑风貌进行了全面的识别和评估。同时,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强调遵循武夷山风貌保护“五宜五不宜”原则,以确保改造工作既符合地方特色,又避免无序的大拆大建,实现有序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更新改造。其分析重点在于对现状街巷空间肌理、商业街区空间、重点产业发展空间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结合未来产业发展,提升并优化城镇风貌。

7.png

图6 风貌与业态诊断分析

重点区域的协同设计

在数字底座建设的基础上,设计团队通过深入的问题诊断,对武夷山星村镇的两个重点区域进行了统筹规划和改造。在此过程中,设计团队不仅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特别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确保规划成果能够被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例如,在九曲花街休闲区的创新设计案例中,设计团队引入了“茶足径”的概念。该方案是在地方政府、设计团队与居民的共同参与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协商过程,最终从五套备选设计方案中选定了一套实施。在该协同设计环节中,所有备选设计方案均在VIM平台上完成,每一稿设计方案都可以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懂,从而保障了设计的透明性和公众的易理解性。同时,设计团队对细节的关注同样体现在对原有环境的改造上,例如将杂乱无章的堆石区转变为整洁有序的小型停车场,以及根据居民的建议,在邻水区域增设了具有网红特色的公共厕所等,这些都是为了提升城镇的整体风貌,同时兼顾居民和游客的实际需求。

在项目实施阶段,地方政府、设计团队与居民协同参与现场施工。这使得居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居住环境的积极变化,从而增强了他们对改造项目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这一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设计团队对于“共同缔造”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8.png

图7 重点改造区域识别

9.png

图8 多方案比较

10.png

图9 地方政府、设计团队与居民“共同缔造”星村镇

4 总  结

在“数字福建”战略的指导下,福州大学团队以武夷山星村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VIM模型,并依托该数字平台进行协同设计,实现了数字技术与乡村规划的深度融合。李苗裔教授详尽地介绍了星村镇在空间资产一张图、产业空间与公服设施优化、交通组织、风貌梳理以及重点区域协同设计等方面的规划实践过程,展示了数字技术如何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此次规划实践不仅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创新的规划策略,而且为其他类似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供稿单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