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城市设计与空间治理> 正文

唐子来:世博园区城市设计实践交流探讨

2015-07-09 09:2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近年来,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城市管理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和经验,为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协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4年11月20-21日召开了以“城市设计与空间治理”为主题的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上海会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唐子来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世博园区城市设计实践交流探讨》的主题报告。唐教授从项目背景、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结构布局、道路交通规划、空间形态规划、建筑设计控制策略、景观设计控制策略这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建设过程及建设理念。

一、项目实践

1.项目背景

项目基地最早是工业园,现在看到的是第二次转型。第一次是从工业区到世博展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获得大众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世博会结束的时候,国展局的秘书长专门为这个地方题词,里面有两句话很经典:“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的灵魂”,还有一句是“未来世博会的范本”。世博会以后,我们要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这样一些大事件的后续发展,是所有主办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城市最佳实践区”要让自己成为最佳实践,我们所说的“实践”就是城市的再生。

2.发展目标

(1)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集聚区

我们看到东方卫视进来了,还有一些其它的文化创意产业。但我们跟其它不一样的是不仅仅是文化创意产业办公的场所,我们希望是整个产业生态链,包括商务洽谈、产品展示、文化休闲,包括开放的上海当代文化艺术馆,我们希望形成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生态链。

(2)世博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区

现在世博会里面基本保留的就两个地区:浦东的一轴四馆地区和浦西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我相信未来某一天这个地方会成为上海的历史风貌景区,因为这是上海城市历史里面一个独特的片段。我们在世博会期间所提倡的“宜居”、“可持续发展”、“历史遗产传承和保护”等理念,在后续发展中还要继续探索。

(3)低碳生态发展的最佳实践区

我们希望在探索低碳方面有一个特殊性的、突破性的进展。我们现在缺乏一个标准,所以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成为一个标杆。我们去年拿到了美国LEED-ND铂金预认证,成为中国首个拿到这个认证的项目。

(4)充满活力的复合街坊

我们希望在各个层面,包括大的街区和小的街坊,能够形成一个24小时的街区。园区的一个建筑里,有设计师事务所、会场,以后还要有书店、规划沙龙,是一个混合型的发展。

(5)彰显魅力的城市客厅

我们关注公共空间,我们希望前面的主题广场可以像圣马可广场一样,可以成为创意梦想的激发地。主题广场将成为各色人群的聚会处、创意梦想的激发地、城市信息的发布点,形成最具有标志性的宾水开放空间。

3.功能定位

我们功能定位原则是:一业为主,多业融合,魅力元素嵌入。

什么“业”呢?文化创意产业,但是不仅仅是文化创意产业,它是一个生态链。商务办公、商务展览、商业餐饮、休闲、酒店公寓,还有很多一系列的开放空间融为一体,而且它是有艺术品位的。另外,还有当代艺术博物馆、时尚秀场、巴塞罗纳高迪龙、法国玫瑰园,马德里空气树等魅力元素嵌入。

4.结构布局

因为场地不大,只有15公顷,所以我们的规划也很简单,9个字:一轴线、两核心、九组团。规模布局控制方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控制。第一,总量控制。总量控制就是提供一个区间,商务多少,商业多少,文化娱乐多少,通过指标来控制,然后通过规划来进行格局控制。现在北街坊是比较安静的,因为它是商务办公为主,商业服务和文化休闲为辅。以后南街坊建好就比较热闹了,它是以商业服务和文化休闲服务为主,商务办公为辅的。第三个最难控制的,我认为是界面控制,这方面目前存在比较大的遗憾。尽管规划是一个积极界面,但是这个积极界面不是按照法定恒定的。尽管是世界500强进去了,很遗憾世界500强说:我是做轴承的,咖啡吧不是我们的主业。在招商的时候,应该把后院给500强,但是为了进度、效率没有做到。

5.道路交通规划

这里基本考虑三个方面:(1)完整的街区步行网络。在街区范围内形成一主五次、均衡分布、密度适宜的街区步行网络。(2)分散的交通设施布局。各种交通到达方式尽可能形成相对分散的空间布局,并与街区步行网络对接。(3)适量的机动车停车位。依托大型开发项目,建设地下停车库;采用相关规范的下限指标,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方式。

6.空间形态规划

(1)连续的开放空间体系

开放空间主体:林荫步道连接南街坊的广场和北街坊的绿地,形成开放空间的主体部分。

开放空间网络:步行巷道连接主要开放空间和周边城市道路,形成开放空间网络。

开放空间层次:建筑院落和街角空间则使开放空间体系增添了丰富的层次。

(2)多样的建筑族群特征

我相信上海大概没有一个地区,没有一个街坊的建筑多样化会超过这里,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原因。基于开放空间网络,形成各具特征的九个建筑族群,在高度(低层、多层、高层)、体量(大体量、中体量、小体量)、肌理(块状、行列、围合)方面都有所差异,形成各自的可识别性。所以这个地方的建筑十分多样化,也是请了不同的建筑师团队来完成。

(3)有机的空间形态格局

开放空间和建筑族群之间形成彼此关联的共轭关系和相互渗透的图底关系。街区的天际轮廓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基本格局,水平延展的多层建筑形成开放空间的积极界面,垂直耸立的高层塔楼形成开放空间的对景焦点。

7.建筑设计控制策略

要把城市设计真正设施,要对建筑、景观等等进行管控。我们对建筑进行了管控,把建筑分成五种类型:整体重建地块、零星插建建筑、外观更新/内部改造建筑、外观基本保留/内部改造建筑和基本保留建筑。针对各类建筑,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我们要求有很多图层,但是这里面有的是刚性管控,有的是柔性管控。

二、思考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城市设计与空间治理”,空间治理就意味着要从公共管理视角去看待城市设计过程,我们认为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一是管理语境,到底是效率导向的管理语境还是效果导向的管理语境?如果马上要建成的话,用上面这种管理方式是来不及的。我们过去30年的城市化是效率导向,要“快”,现在要讲究“品质”,讲究“效果”了。所以管理语境很重要,如果没有,就根本没法做。所以为什么上海把不同地区按重要程度分成一级、二级、三级,实际上就是制定了一定的管理语境。

第二是价值取向,一种是确保底线的价值取向,基本上这种是管控级的,另一种是追求满意的价值取向,这种不是控制性管理、规避性管理应该采用的,而应被称作绩效性管理。

第三是管理方式,一种是管制型的城市设计过程,也就是没有反馈了,就按照这个去设计了。还有一种是沟通型城市设计过程。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城市设计有很多的沟通过程,我相信一个地区最后设计的效果要达到满意,一定是沟通型的城市设计。要面对面的交流,不交流是不行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城市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沟通型的城市设计过程。

作为沟通型城市设计,实施过程是很重要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的第一次转型,是从“传统工业地区”到“世博亮点展区”;第二次转型正在进行,即从“世博亮点展区”到“城市活力街区”的转型,这才是城市再生的最终目标所在。

根据发言记录整理,未经专家审核,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会议更多精彩内容

(根据发言记录整理,未经专家审核)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