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彭震伟谈“乡村规划教学”

2015-06-18 09:2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6月7日,彭震伟教授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美丽乡村——2015乡村规划教育主题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及问答。本文内容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报告人审定。

彭震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各位好!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这个题目是“乡村规划教学”,比议程上面写的“科研、实践和教学”题目要小,因为我很难用20分钟时间内讲清楚原来的大题目,所以还是在简单回顾后,就主要围绕着重点来讲。

一、乡村规划科研、实践和教学的概况及沿革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乡村方面的研究工作大概从90年代开始。90年代“十五”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小城镇,当时叫科技攻关,国家有一个小城镇科技攻关,我们也参与到这当中去。“十一五”和“十二五”叫科技支撑,在城镇化领域里面有这么一个领域。在此之前,不是特别关注村镇方面尤其是乡村方面的研究。比如,之前90年代科技部和美国的一些机构(俄勒冈州的“中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选了一些点进行示范和应用,我们同济大学也很深入的介入其中,科技部说这样你们也是作为科技部的一个支持项目来参与。但是遇到一个问题是科技部从哪里支持关于乡村的研究?我们当时选择辽宁的本溪作为科技部的一个试点,在环境领域里列了一个“863”的课题,我们同济大学建城规学院就比较早的介入到了乡村规划和研究领域当中。其他的研究都集中在水、气、环境方面,唯独我们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领域。接下来在“十一五”的课题支撑,有一个我牵头参与的课题列在了“循环经济”领域里面。整个项目当中,跟其他的课题没有办法交流。别的课题都说废旧轮胎怎么循环,废纸或者产品的循环,只有我们叫城乡的循环经济发展,讲的完全是两个内容。“十一五”之后开始更多关注村镇领域方面的工作,乡村发展规划这个领域今后有越来越大的空间。

除了前面说的参与国家科技支撑、科技攻关研究之外,同济大学90年代有一个大的国际合作项目。1992年到1997年,由郑时龄院士牵头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有六家大学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温哥华的大学、泰国的大学、印尼万隆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参与了大都市地区的人居环境研究,其中有一块大都市周边地区的人居环境发展,这是我们比较早的介入到乡村地区的研究。另外在“九五”有一个由陈秉钊教授牵头的国家自然基金的重点课题也是关于城市周边郊区的人居环境。十五”做的小城镇科技攻关研究是面向小城镇的,还不完全是在乡村领域。同济大学在村镇领域的“十一五”、“十二五”科技研究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被纳入在冯长春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的乡村规划大课题当中的,伍江副校长负责的一个课题也在其中,今年即将结题。明年将要结题的一些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研究,包括了乡村社区的研究,以及冯教授的乡村空间规划的研究等。整个内容从我们的经历和实践上来看,是一个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的领域。刚才看到冯教授讲的内容中,我们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关注和投入精力参与,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做出贡献。

从实践上讲,同济大学很早就有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工科类规划专业一直坚持的。自从“九五”开始,我们比较重视科研工作之后,学校就为三个方面能够更有机的就结合在一起做了更多探索。刚刚冯长春教授讲到一定要有科研示范基地,这几年教学体系的发展当中,我们在科研和实践的结合方面,也做了改革和探索。所以今天我介绍的就是我们的课程体系在改革创新方面做的一些探索。我们国内有不少学校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有一些学校规模也许没有像同济大学这样大,但在乡村和小城镇领域结合地方特色上也做了很好的工作。我们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评估委员会等每年都在高校之间交流,有很多交流是大家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有很多收获。

我今天侧重从教学体系来介绍一下教学的设计要求。我们同济大学从1952年开始有了规划专业。当时从办学上来讲,就考虑如何跟实践结合的问题,而且不仅仅是城市,还关注于乡村的发展,这是一个起因。严格来讲,50年代开始我们在老一辈教授、教育家的引领下,就已经开展了许多乡村规划的实践工作。1953年我们有金经昌、李德华、董鉴泓、邓述平等一批老教授带队开始了南翔镇的规划,1958年开始了青浦区人民公社的规划,这些年查找一些文献还可以看到一些当时的研究成果,譬如1958年登于建筑学报的青浦区红旗人民公社规划。当时的规划教学实践是很有特点的,规划系和卫生系的师生们一起进行合作,开展乡村规划方面的教学实践。通过一些前辈们的介绍,可以看到以前的一些成果,比如教材、讲义等,那时候叫城乡规划园林,实际上已经很早开始把城乡融合在一起了。

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城乡完全割离。这不是因为学科原因,而是因为政治制度。城乡二元现象越来越严重,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以至于现在要提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等要求。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三农问题不仅仅从农村而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是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顶层设计来讲,不仅仅为了解决农村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中国整体的问题。后面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以及城乡规划法的修编,从城市规划专业到城乡规划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变为一级学科等,这些都是我们的时代背景。

二、乡村规划教学的课程体系

从同济乡村规划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传统特点一直延续下来。因为乡村规划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我们将乡村规划教学的课程体系分成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从原理上要改变城乡规划把城和乡两个简单相加的思路,不是城市规划加上一部分会做乡村的规划,而是规划的时候应该有城乡规划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从城市规划原理到城乡规划原理,原来课程当中有城市规划原理一和二,分别以详规和总规为主,就是分成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以前还有原理三,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主要是希望把一些前沿性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邀请每位教授来讲一次课。现在我们就把原理系列改成了四个部分(A、B、C、D),除了A、B保持原来的内容为主,原来的C变成D,新增加了原理C,就是以乡村规划原理为主,由李京生教授来主持这门课。

第二部分,原来很多城市规划类的课程,不仅仅是做一个简单的加法,而是原来的课程当中都要有相应的改革内容,比如对城市地理的课程(整个城乡地域结构的调整)、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的课程当中都增加了城乡统筹、乡村规划的内容。在很多课程当中,把这些内容也植入进去。

第三方面,乡村规划设计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由栾峰教授主要负责来做,重点思考乡村规划设计到底以怎样的形式来做。为了尽量不增加太多课程,我们主要采用了乡村规划教学与城市总体规划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是同济大学的一个重点,是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的资源共享课程,也是MOOC的课程。我们希望它和乡村规划嫁接起来,因为城市总体规划本来就要求城乡统筹的内容,植入到这里面去做一些完善,也是对总体规划的补充。

乡村规划从理论到设计的课程安排也是最近三年(2012-2014年)的事情,今后我们也会在专指委的交流中做一些总结。这三年时间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不同探索。2012年,我们承担了西宁湟源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借助这样的环节进行了西宁三个县(湟源县、湟中县、大通县)的村庄规划实践,所有的学生都以此为题参与到教学中去。2013年,我们依托5个地域(云南省云龙县、四川省兴文县、山东省诸城市、山西省介休市、上海市奉贤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实践过程,选择相应的村庄进行规划和实施,从时间上是分开的,但是研究的地域是统一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在坚持,尽管比较困难,我们所有总体规划的课程设计都是真实的题目,保证学生能够在当地开展系统调查,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回来可能做一个假题目,但是前期整个过程是真实的,要去走访各个相关部门,当然也得到了一些支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的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挂靠单位——同济规划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我们的教学目前依然能够坚持这个特点。

三、乡村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特点

乡村规划设计的课程安排,我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是三大阶段的教学安排,分别是现场调研、调研报告和方案设计。乡村规划中,认识乡村的发展以及针对性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为此我们非常重视乡村的调研。上午唐子来教授做了一个调查,说多少人对乡村了解,可能原来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但是通过我们专业知识的掌握,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可以对乡村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乡村调查非常重要。但是在调查中因为教学资源所限,课程可能会有很多经费方面的限制。我们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市域、县域、中心城区等调查,选择村庄、乡村的点进行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专门撰写调研报告,第三个阶段则是做规划设计。

我们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讲,乡村规划设计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规划当中有几个跟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城市的思维,或者在做乡村规划也是在城市的角度做乡村规划。这是在国内看到很多城乡统筹规划、乡村规划的出发点。像城乡统筹规划到底是谁要统筹?明明是站在城市立场上统筹,希望统筹乡村的土地资源,将乡村的资源来用于城市的发展,这样的思维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所以乡村规划非常重要的是要纠正城市的思维方式。这一转变的基础,就是前面的现场调研和调研的专题性研究工作。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得我们能够利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帮助同学们有更快的提高。

第二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讲,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决定规划设计的案例,应当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选择具体的乡镇和村庄。并且村庄必须是在整个村域层面,要让学生知道地域当中有农村、居民点以及跟它相关城市发展的背景。从调研和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方面,传统的建设规划也仅仅成为其中一小部分,主要研究内容扩展到自然、社会经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风貌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规划设计也涉及到从空间资源使用,直至上述有关的设施规划、景观风貌规划等若干方面。从2013年开始,我们又探索在乡村规划设计的环节里,增加乡村规划设计的实务操作方面的讲座。2014年做的工作是把乡村规划设计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调查研究工作,要做规划必须要对乡村的自身发展机制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学生分组,针对各个专题调查研究,为后面的规划设计找到自己的依据;二是结合上述研究提出有关规划设计方案。

第三个方面,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分成了若干个环节,覆盖从调研到方案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中期评图和期末评图。期中评图主要由任课教师承担,通过各组间的交流,不仅仅培养大家画图能力,而且重点提升文字方面的能力和表达方面的能力。在期末,我们会组织各类交流,从校外邀请专家,与校内共同评图,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三年,每年期末以校外的专家为主来进行评图,邀请的专家不仅有来自上海的,也有来自外省市的。譬如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王世兰教授等,每年都会参加并提出意见。此外,除了规划领域,我们还请一些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这样也能够保持有一些专家始终关注于我们乡村规划的教学,有连贯的指导。同时,随着对乡村的理解、对规划的理解也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大的发展,希望有新的专家、有些新的思路能够参与其中。

第四个方面,从课时安排上,乡村规划的设计这部分内容独立于城市总体规划。因为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每周有八个学时,共十七周。在这之前,我们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实习可以安排四周,把乡村规划的调研工作和城市总体规划实习的调研结合在一起,但仍是两个环节。第三个环节是乡村规划设计的教学环节,我们每周有一个半天的时间,总体规划加上乡村规划的课程设计,每周是三个半天的时间,共有12个学时课程来保障乡村规划和城市规划教学内容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另外一个特点是这一年承担总体规划教学的教学小组(70多位学生)大致会分成五个组,每个组由两到三位老师作为小组负责,一般情况是10—15位老师参与到总体规划的教学当中。这15位老师同时也是乡村规划的指导教师。每周三个半天的时间可以相互交叉,不是完全的分开,比如在上个学期,星期二、星期五上午是总体规划的课,星期五下午是村庄规划设计的课,在课程内容上可以把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整合在一起。

最后是教学成果的内容,包括调研、村庄规划设计成果。这些成果也是这几年(2012-2014年)不断完善和探索工作成果。探索的首要难点是我们要彻底改变原来的城市规划的理念、思想,不是简单的说成是规划再加一门课变成城乡规划,实际上对城市的发展,对城市规划有一个改变;第二个难点是我们现在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这个学科领域,其外延在不断地扩大,内容不断地增加,但是课时量是规定的。以前教育部的规定五年制三千学时,评估专业三千两百学时,实际上我们把这些课全部覆盖的话,我自己的体会如果没有四千学时基本覆盖不下来。如何把课程之间相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利用一个基础、一个基地去做不同的事情,是我们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结合方面所考虑的基础。

四、小结

有些成果我们在专指委上交流过。之前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将有关教学成果集结成册,今年的也将很快完成出版工作,希望在今年的专指委年会上完成出版工作,以便更好的与大家交流。此外,我们的一些教研论文也陆续获得了有关荣誉,譬如专指委上赵民教授和张立教授,以及栾峰教授获奖的教研论文。此外,我们还在继续积极探索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基地的建设问题,希望地方企业能够对教学有更多的支持。

从理念上讲,我们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乡村认识观,帮助学生树立区域观念。要理解整个村庄不仅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村域观念,并且这个村域要放在市域、县域下面考虑。从教学组织讲,强调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我们在课程之间的组合以及在教学体系当中的组织阶段和环节设计、教学案例多样化和多层次等方面,还在继续探索。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希望通过调研、互动来建立同学跟村、农民、农村的实际联系。来自兄弟院校对开展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活动的支持,也都给予了同济大学乡村规划设计、乡村规划教育体系很大的指导,我想代表同济大学城规学院,对于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对我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的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袁奇峰(主持人):

我一直在想,张主任、栾峰教授为什么要这么积极开办乡村规划与建设专委会,现在终于明白了。原来同济大学一直在城乡规划教育领域中走在前沿,充沛的人力资源的和项目资源使得大量的老师能够投入,并且具有真实的课题让学生参与,这些都是很不容易的。只有进入到场所里,去调研、去体会,才能发现真实的问题,才知道规划该做什么。接下来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叶红:

我们学院委托我来问一些问题:乡村规划课程是否是放在规划原理中授课?乡村规划设计是包含在总体规划这个环节里么?乡村规划课程有没有增加新的学分?

彭震伟:

城乡规划原理原来分三部分,现在增加为四部分。其中乡村规划原理在大三下授课,有单独的课程和学分。乡村规划设计与总体规划结合在大四上授课,也是有单独的课和学分。这个学期的设计课程,由原来8学时改为12学时,其中4个学时就是乡村规划设计。我们将许多其他课程整合后调整学分,确保乡村规划的课程有独立的学时和学分。

西北大学教师: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西部地区西北大学的年轻教师,在陕西省做了些乡村规划。我们把乡村规划内容分成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城乡统筹与社区划分,第二个部分社区产业发展规划,第三生态保护规划,第四个社会文化规划,第五个住区选址住区规划。有一个核心问题是关于社区片的划分规划,因为在西部地区,特别山区陕北,它的村庄是很散,每一个村庄人口规模非常小,如果直接把行政村作为规划范围,就无法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小学、幼儿园都无法配置,无法满足当地人的生活要求,也很难满足生产要求,跟小流域生产单元无法吻合。我想问下各位老师,对于乡村规划范围是不是应该就村庄论村庄这样的规划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或其他区域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和想法?

彭震伟:

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们国家的地区差异比较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南方一个行政村范围里有好多个点,但是到北方一个行政村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村屯,所以差异非常大。从我们自己的实践来讲,乡村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居民点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乡村社会及其生产、生活等若干方面,还必须要有各种服务。因此仅仅盯着一个村庄就有很多局限,而且应当从整个村域和乡村层面去考虑和安排。有可能在有些地域,像广东、浙江等地区,一个行政村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有时候村和村之间联系很多。所以对于你提的这样的大的问题,还是要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的好。

(整理人:杨犇、奚慧、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