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二十二:新常态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015-09-23 00:3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5年9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机遇与挑战--新常态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在贵阳市中天凯悦酒店第三会议厅成功举办。本次专题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学术委员会承办,由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叶栋槺主持,并特邀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副院长谢映霞做主题报告,嘉宾们围绕着论坛主题就新常态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前沿理论与方法、最新实践经验做了精彩报告。

谢院长指出,当前国家对于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传统的雨水专业规划正转变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多目标、多手段、多系统、多层次、多专业融合”的全过程雨水综合规划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的是“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生态”。在宏观层次,应对水系进行空间整合和系统梳理,优先构建水系格局,要统筹协调科学布局,保护和修复好山水林田湖等“城市的大海绵”。在微观层次,应通过工程技术选择、设施组合优化等方式构建“城市的小海绵”,实现“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促进建设项目落地。主题报告的最后,她介绍了东莞生态园“治水为前、生态优先、以绿为基、以水为源”的实践案例,强调了工程规划传承与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胡爱兵,以深圳市龙华新区为例,介绍了低影响开发系统的目标分解机制及指标体系构建。策略一,是系统推进,分区制定实施方案,对于适宜建设区及生态保育区采取差异化的目标要求。策略二,是重点控导,通过二级指标分解体系及各类建设用地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体系构建,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目标细化到各类用地。策略三,是机制保障,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分别提出政策和管理办法。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砂的研究指出,结合城市更新建设的地下空间,不仅对地面发展空间面积不足的窘境提供了一定的解决途径,也是完善地面、地下一体化立体开发的有效方式。对于上海高密度发展的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而言,更应结合地区整体发展状况,以挖掘地区活力和地区价值为前提,遵循“五量调控”的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路径与改造策略,充分发挥地下空间资源的远期规模效应,方能体现出城市空间整合与土地资源分配利用的相互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