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风景环境学委会”)主办,河北省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保定市风景园林学会、保定风景园林行业协会承办的“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高峰学术论坛”在保定召开。会议特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教授、“风景环境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和景观分院贾建中院长、“风景环境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院李金路院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洪成教授、河北省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邢台市城乡规划局调研员郑占锋、“风景环境学委会”学术委员、Fleming(上海)规划设计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潘阳副院长等7位专家作主旨学术报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教授,保定市园林管理局局长马春英女士,河北省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河北省风景园林与自然遗产管理中心朱卫荣主任先后致开幕辞。“风景环境学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园林博物馆馆长李炜民先生,“风景环境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世界遗产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张同升分别主持上下午会议。来自保定市园林管理局、保定市城乡规划局、保定市各县市区、保定风景园林行业协会、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保定学院、保定市规划设计院、《中国花卉报》、《风景园林》杂志社、河北风景园林网等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及新闻媒体2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点滴园林”微信公众号予以网络视频直播,在线观众168人。会议议程紧凑、主题明确、演讲精彩,获得热烈反响。
方创琳教授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生态保障机理与技术路径分析》为题,阐释了“协同发展”在城市群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含义,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螺旋式交互胁迫梯度上升规律,测算了8个特定城市在不同时期生态环境约束圈与城镇化发展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及调控预警阈值,研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安全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在城市尺度生成多要素、多情景和多重约束的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协同发展方案。同时强调了近远程要素耦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安全保障的动态影响。
贾建中院长从“风景”和“生态”角度阐述了白洋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白洋淀具有淀群密布的水体景观、苇绿荷红的植被景观、丰富多样的湿地生物、闻名遐迩的革命历史、独具特色的淀上风俗、古朴厚重的历史遗迹,在清洁水体、过滤空气、调蓄洪水、提供生物迁徙地方面不可或缺,具有很高的风景游憩价值和生态文化教育价值,是京津保湿地生态过渡带中的重要区域。同时,白洋淀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恶化问题:历史上多次断流,现在垃圾污染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可在京津冀地区构建“一区三带多廊多心”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环京津生态绿环,严控城镇无序蔓延;建设多层次的区域绿道系统,率先发展京津冀中北部地区旅游走廊,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和区域绿道建设;依托北京、天津的都市绿环建设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带,以滦河流域、大清河流域两片建设田园风光村庄发展带。
李金路院长介绍了保定宜居城市和风景旅游建设战略的思考。保定具有独特的山水/山海空间结构、丰富的自然遗产和环境生态多样性、最具典型性的燕赵文化历史,从前是北京的“南大门”,现在作为首都圈的一部分,京津冀生活圈的休闲度假需求强烈,加之“雄安新区”千年大计重大发展机遇,亟需审时度势,重新定位。在发展过程中,保定要规避京津的发展弯路,走具有保定特色的发展道路:其一,利用山水和文化资源,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居城市而享山林之乐”;其二,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在上下五千年,方圆四万里的时空里,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结合太行山水的地形地貌,展开一系列真实而有生命的中国故事、河北故事、保定故事空间。在区域层面,构建两山两水超大型山水生态空间结构;在保定市域层面,“竖太行、横水淀”、“京保”-“津保”城镇产业带双L型空间布局;在保定市区层面,提出了“生态与产业斜十字、保定市区与雄安新区横8字”的空间结构,其中,保定市区环向心生长,雄安新区环以白洋淀为中心离心生长。其三,通过白洋淀风景区,建设京津冀区域旅游休闲度假之心。风景区的建设要转换思路,变“名利双收”为“名利分收”:深山区保护、浅山区获利、山前区提供周末休闲服务,最终形成用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大首都城市群的新格局。
王洪成教授认为,城市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园林绿地是生态修复的基础和前提。城市生态修复应该把人、自然、生态和谐地统一起来,做到环境负面影响最小、生态效益最大、景观效果最优。低碳园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在设计与建设中以增加碳汇、减少碳源为目标,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并合理配置;选择碳排放系数低、耐久度高、后期维护少、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以及建造过程中使用低碳的方法、尽可能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等。结合天津紫云公园、南翠屏公园、低碳创意花园等具有典型节能、减碳、环境修复的废弃物景观化利用的案例项目,探索了低碳园林景观创作的理念、方法、措施及效果。园林无大小、材料无贵贱,只有创作者不断的实践,才能用最低的成本创作出最好的园林作品,实现城市生态修复的最大化。
郑占锋先生在《风景·城市·园林--河北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报告中,生动地介绍了河北省风景名胜资源概况,回顾了河北风景园林的发展成果,阐述了今后风景名胜及风景园林的发展战略。针对河北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严重不足、亟需拓展游憩空间的发展现状,从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强调文化传承、持续推进园林城市创建、举办园林博览会、建立责任风景园林师制度、加强科研和人才体系培养等方面推动河北城市发展。应把中国的自然山水观应用到城市规划上,利用好城郊空间和非建设用地,避免过分细碎化的绿地建设,建设“森林城市”,为城市提供生态支撑。
凌铿总工介绍了上海东滩湿地公园的修复与保护经验,针对东滩湿地建设初期水质污染、土壤碱化、植被单一、生物关键物种缺失等各类严峻问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应用恢复生态学方法及数年实践摸索出的“大水大肥”手段,稳定地表载体、稳定基底群落、恢复和重构植被和土壤、增加退化生态系统种类构成,经过七八年的建设,东滩湿地已成为长江口最重要的迁徙鸟类栖息地和长江口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河口湿地,同时也是上海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场所。基于东滩湿地公园的建设经验,建议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应抓好如下几项重要工作:一是恢复湖泊生态驳岸(尽量恢复到1:5);二是构建不同梯度的植物群落进行固岸防洪;三是增加有林湿地面积涵养水源;四是丰富挺水、浮水植物种类进行去除氮磷;五是构筑湿地动植物,尤其是水下及两栖链食物链;六是尽量降低游客快艇游览频率,可考虑采用摇橹方式进行替代,以最终建设生态群落公园为目标进行多方面修复和保护工作。
潘阳副院长以锡林浩特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湿地公园系列生态景观规划项目为例,介绍了“海绵+”理念下北方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绿地系统计划作为宏观区域海绵系统,在传统绿地的规划体系要求上引入景观生态学理念,形成城市绿色风貌体系。海绵城市规划作为中观城镇海绵系统,可采用“固源、活水、润城”的总体建设模式,最终综合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对于湿地公园这个微观的“海绵体”,宜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仿生修复等多种技术,发挥其综合生态服务功能。针对白洋淀的问题,解决之道不在水体本身,而在于水体之外的环境。必须把研究对象扩展到整个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途径,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理,增强其整体生态服务能力,才能够综合、系统、可持续地解决水问题。
(文/图 张同升,孙悦昕,曹翕伦,郭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