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生态规划学委会年会 | 聚焦城市生态修复,近200名专家合肥“论道”

2017-06-14 11:41

2017年6月13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合肥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下称“生态规划学委会”)主办,合肥市滨湖新区管理委员会、合肥市滨湖新区投资有限公司和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与会代表围绕“城市生态修复”开展探讨、学习和交流。

与会专家和委员合影

年会开幕式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下称“学会”)副理事长、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泉主持,学会理事长孙安军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对本次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孙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城市生态修复”,直面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将是城市生态规划今后一段时间的一个重要任务,希望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积极扩大交流平台、加大宣传,为低碳生态的发展乃至学科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吴晓勤、合肥市副市长宁波到会,并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开幕式

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会场

学术研讨会由生态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陈勇、副主任委员沈清基、秘书长陈小卉主持。学会孙安军理事长,生态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张泉及副主任委员沈清基,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院长邹军,学会理事、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彭瑶玲、原合肥市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金刚、广东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张一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饶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等专家和委员以及优秀论文作者围绕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实施评估、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张泉主任委员做报告

生态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张泉首先做了题为《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2016年研究与实践动态》的报告,关注了2016年全国低碳生态的研究和实践总体情况,从学术检索、研究热点和研究聚焦等方面对一年来研究概况进行归纳分析,从政策导向、试点建设和实践聚焦等方面探索实践趋势和新动向,在此基础上,探讨低碳生态在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关键技术和政策导向上的未来展望。

孙安军理事长做报告

孙安军理事长在《关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践的思考》的报告中,结合国内一些城市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的实践,解读了住建部关于加强城市“双修”工作的指导意见。他以海南省三亚市为例,系统介绍了城市“双修”工作,并提出城市“双修”工作要关注以下六大内容,一是找准问题,二是统筹谋划,加强各项工作协调,三是明确实施计划和任务清单,四是加强领导与部门协同,五是健全政策制度保障,六是取得社会公众支持。

沈清基教授做报告

同济大学教授沈清基做了题为《城市功能气候效应和城市韧性综合规划》的报告,梳理了城市功能内涵演化的过程,对城市功能研究的若干动态进行了恢复与分析,从传统型城市功能物质化和生态型城市功能物质化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功能的气候效应。最后沈教授基于对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韧性水平的分析,提出了编制融贯城市功能-气候变化-城市韧性的综合规划的相关设想。

邹军理事做报告

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院长邹军在《京津冀生态转型政策与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区域生态转型政策和实践情况,对京津冀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进行了解读,对京津冀相关低碳生态政策进行了介绍并比较了各地政策实施主体的异同,并详细介绍了京津冀三地开展的低碳生态实践情况。

彭瑶玲理事做报告

学会理事、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彭瑶玲在《恢复生态学视角下城市型消落区规划探索--以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为例》的报告中提出了基于生态过程与网络重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恢复路径,以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消落区为例,探讨了因时制宜的滨水植被生态恢复、因地制宜的生态景观营造和因水制宜的市民活动场所规划策略与措施,以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滨水功能的修补双重效益。

金刚副主任做报告

原合肥市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金刚做了题为《生态滨湖水环境建设实践--合肥滨湖新区水环境治理工程简介》的报告,介绍了滨湖新区水环境治理工程,阐述了滨湖新区水环境治理“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总体思路,以塘西河综合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整治过程中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设路面初期雨水全收集全处理、居住区雨水收集系统,实施调水补水,开展曝气充氧、生物净化、生态护岸等生态重建,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开展监控调度等措施。

马向明总工程师做报告

城市影像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做了题为《广东绿道的两个走向》的报告。马向明总工首先回顾了广东地区绿道的发展历程,提出未来绿道将朝着与旅游休闲结合、与城市健康运动结合,与城市绿色出行结合三个方向发展,并以广东省绿道与南粤古驿道沿线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水网系统、道路系统相结合的案例,阐述了绿道建设在满足历史保护和新时代的需求的做法。

张一成副总规划师做报告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张一成在《新形势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重心和路径》的报告中,从绿色发展的意义和面临的新形势出发,探讨了转型期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特点和关注重点,以及低碳生态城市的实施路径。张一成总规划师指出,大规模新城建设、新区开发、工业园区建设的时代即将过去,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传承城市文化等存量发展模式将成为主导。

饶戎副教授做报告

清华大学饶戎副教授做了题为《城市生态修复的辨析与实践》的报告,对城市生态修复的内涵和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城市生态规划存在顶层设计的问题、城市规划的问题、城市规划技术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将生态规划作为现代科学规划的核心,并作为先导条件约束城市规划。饶戎副教授在报告中对城市生态修复进行了辨析,并通过城市及周边不同地区的实践案例进行了不同方法的探索。

李迪华副院长做报告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在《海绵城市建设社会绩效评价》的报告中,以江苏镇江居住区海绵城市改造为例,研究了居民环境质量改善、居民满意度和公众参与度等海绵城市绩效评价指标并提出了改进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的建议。

此外,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高级规划师陈国伟做了题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实施评估探索--以南京河西绿色生态示范城实施评估为例》的报告、天津大学讲师张睿博士做了题为《“给养城市”--基于生产性理念的可持续社区设计策略与教学实践》的报告、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沈利强做了题为《深圳市生态空间定量化分析与空间管控对策》的报告、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冯祥源做了题为《生态修复背景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策略研究》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