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文化,自然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此前虽然就已经有法可依,但是具体到一些细节问题上,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而现在,随着《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的正式开始实施,让重庆市范围内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更加有针对性。
虽然《保护条例》的名称当中只包含了名城名镇名村,但是其他诸如传统风貌区、历史建筑等,也都在《保护条例》范围之内。作为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保护条例》让负责保护的责任主体更加明确,在更多细节上有了细致而明确的规定。而具体到如何进行保护,则是执行《保护条例》的关键。
重庆目前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它们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类经过长时间深度的商业开发,磁器口古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外一类淹没人海,几乎无人知晓,比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走马古镇。重庆市具体的历史文化目录可参见下表:
那么,对于这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究竟应该走向那一边呢?
先来说一说磁器口古镇,论及它的历史和文化,的确非常深远。磁器口最早名为白岩场,因为这里的白岩寺而得名。后来因为传闻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曾经流落在此处的宝轮寺,因此不仅将宝轮寺改名龙隐寺,地名也改为了龙隐镇。之后,因为这里盛产瓷器,就被习惯性称为瓷器口,又因为“瓷”通“磁”,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磁器口。
在2006年,磁器口被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在重庆市的重推之下,逐渐打响了名号,游人纷至沓来,各种商业开发也不断完善,直到形成如今的模样。目前,不仅有多条公交线路可以前往磁器口,轨道交通1号线磁器口站也于2012年就开通运营。交通便捷让磁器口成为了游客前往的首选之地。
磁器口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其中部分景点需要收取门票才可参观,基本上都是历史古迹,比如钟家院以及宝轮寺。门票价格比较合理,甚至比你在磁器口随意买一份小吃更便宜。而这一部分,也是磁器口保留最为完好的历史遗迹了,剩下的其他部分,商业化气息就显得太浓重了。
行走在磁器口古镇之中,街道上虽然还是石板路,两边也是仿古建筑,但是却充斥着各种吆喝与叫卖声。琳琅满目的各色特产与小吃多半会让你挑花眼,在人流密集的时候,你也无暇顾及两边,只能跟随着大家一同向前迈步。买买买和吃吃吃成为这里的绝对主题,游览之后,还剩下多少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呢?
反观另外一边的走马古镇,却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走马古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古代可是异常繁盛,来往商贾无数,如今却是一副没落的样子。虽然有公交车能够到达这里,但是也显得异常不便,交通的阻隔也是阻碍它发展的一大难题。
一进入到走马古镇,就能够看到一面文化墙,走马场几个大字下面,是四块颇具含金量的“招牌”。它们分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镇民间故事,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民间文学之乡。
不过,就算拥有这么多响亮的头衔,这里依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这里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商业开发,拥有的商业也就是当地居民自营的小商店。茶馆和戏台是这里的特色,尽管也会有举办相应的活动,但是影响范围始终非常有限。
行走在这样的古镇,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历史文化的沉淀。没有喧嚣与嘈杂,仿佛这些建筑都是从古代直接穿越而来。当地人也怡然自得,从未想过要依靠旅游来带动这里的发展,只是想要安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或许,这才是古镇之所以成为古镇的原因所在。
磁器口古镇,因为天然的地理环境优势,已经被众多的人所熟知,而且也已经走上了这条商业开发的道路,若是想要回头,恐怕已经很难了。但是,既然要发展和传承历史文化,那么磁器口就不能只有商业开发,而忽略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走马古镇,空有这么多响亮的名号,如果一直隐藏起来,这些文化也终究会失传。想要更好地保护,并不能一味地隐藏起来,而是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也并非一定要用商业来对它进行包装,而可以采用更好的方法来提升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毕竟,售卖商品的街道都大同小异,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才能独树一帜。
而在重庆主城区,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传统风貌区。白象街、十八梯、中山四路,甚至还有网红李子坝,它们或许已经完成打造,或者还处于打造过程之中。而它们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究竟如何,也值得大家去回味。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