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学会声音 > 正文

石楠:需求 |《城市规划》编者絮语

2020-01-07 11:07 来源:《城市规划》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城市规划》杂志2019年第12期的“编者絮语”中表示,缺少需求管理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了解需求、进而管理需求,应该成为规划师的基本职业技能。

现实中有一种现象,因为堵车,政府投资修路;路通了没多久又堵了。一方面因为新路改善了通行条件,另一方面新路吸引了更多车流,甚至刺激了更多人买车,陷入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怪圈中。这就是美国管理学者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斯定律。当斯分析了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现象,认为“道路上车辆行驶里程相对于道路的车道里程发生变化的弹性系数接近1”。因此理论上讲,道路行驶里程的需求是无限的,一味增加城市道路供给,并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有人进一步推论,假如政府对城市交通不进行有效控制,交通需求总会超过交通供给。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因此应运而生。如今,好的城市交通规划从来就不只是单一增加道路供给,而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其中,交通需求管理必定是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中这类现象很多,缺少需求管理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例如,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吸引国内外投资,有的地方不断扩充产业用地,导致产业用地过大,用地效率不高。有关专家做过测算,我国产业用地的地均产出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这背后的原因很多,从需求角度说,投资方缺少节约资源的理念,甚至夸大需求水平;从管理角度,主管部门没有主动运用需求管理手段,一味迎合投资方的意愿,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产业用地如此,住房供给也存在类似现象。表面上看,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住房供给始终是助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开发商挣得盆满钵满,城市政府也靠土地出让维系着各种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运营。不过,当人们意识到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远超正常水平,才发现住房需求中的很大一部分,已不再是居住功能,变成了个人投资和社会保障目的。姑且不说住房制度的公平性,中低收入阶层和进城人员的住房远未解决等问题,仅是这种异化了的住房需求,显然不是我们的资源环境和金融体系能承受的。因此,回归“房子是用来住的”,需求管理能有效地遏制这类不合理的住房需求。

另一方面,如今不少合理需求,却得不到充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感、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从环境污染对生存的挑战,到城市社区缺乏必要的运动场所,公共空间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又有分布不匀、使用不便等现象,还有城市无障碍设计尚未普及,这些基础性需求迄今难以满足,与全面实现小康的时代特征很不相称。至于说“北漂”“蚁族”等现象背后的城市归属感缺失,城市空间被资本绑架,市民的主人翁角色得不到体现,这类温饱后需求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需求应该得到尊重,需求更需要管理。尤其是那些非理性、无节制的需求,必须加以引导和约束。我们已经吃够无视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速的苦头,自古以来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哲学,对当代需求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也饱受恣意任性消费模式的困扰,集约节约、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应该在城市发展中得到落实,所谓“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当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样化、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成为发展趋势,既往那种基于统计原理的平均需求日渐失去光泽。但是,即便在个体即整体的时代,欲望无限、需求有度仍应是底线原则。相应地,了解需求、进而管理需求,应该成为规划师的基本职业技能。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尹稚:城镇化要从“进得来”到“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