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边兰春:城市风貌特色需要根植于文化的积淀培育与持续推动的科学管理

2020-05-04 18:42 来源:规划中国 作者:边兰春

导读

日前,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以加强城市和建筑风貌管理,扭转建筑乱象,提升城市品质。为了让行业内外的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普通公众更好的了解《通知》出台的目的和意义,推动《通知》在各地的落实实施,我们邀请专家对《通知》从风貌塑造与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各类重点建筑管理的必要性、城市设计对于风貌管理的重要作用以及城市和建筑风貌对于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解读。

边兰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的竞争不仅是发展速度的竞争,也是发展质量的竞争,更是文化实力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建设规模急剧增长,成就巨大也问题凸显。对于未来美好人居的向往,对于建成环境质量的担忧,对于公共空间品质的期待,以及对于城市风貌特色的呼唤,都促使我们再次思考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如何把控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是在应对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再一次强化对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重要文件,必要而及时。

一、凝聚共识:风貌特色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风貌管理是推动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1 关注城市与建筑风貌特征的文化属性和公共价值

城市与建筑风貌是不同时代发展特征的叠加。城市建筑会在很大程度上以满足功能需要为目标,体现出一种技术与审美的“约定俗成”,但还是会受到世俗生活、权力意志、精神需求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城市与建筑风貌所表达的城市精神,体现着对历史传统的传承,地域特色的体现,文化品位的养成,是根植于文化积淀培育出的文化语境,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是推动社会文明的重要举措。《通知》强调了城市与建筑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把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与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体两面;把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举措与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彰显中国特色有机统一起来。

2 凝聚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专业认知和社会共识

当城市与建筑风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来创造的时候,强化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关键作用,对于进一步达成专业视角下的积极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通过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真正超越权力意志、消除功利思想,以社会共同价值为导向,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核心,也亟待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二、科学推进:风貌引导要把握城市演进的客观规律,风貌管理要依赖持续完善的制度体系

1 准确把握城市演进过程中城市风貌特色构成的客观规律

城市风貌特色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但在大规模快速城市建设进程中,诸多违背城市发展规律的做法,最终导致城市空间的“公共感觉(Common Sense)”的消失。因此,要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组织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准确把握景观风貌构建的基本特征,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引导,使城市与建筑风貌建构起整体有序的空间形态,特色彰显的城市风貌,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场所。

《通知》所强调的重点管控内容紧紧抓住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影响城市与建筑风貌的焦点问题,强调了对超大体量公共建筑和超高层地标建筑在设计过程中的科学论证与层级管理,强调通过城市设计加强对整体空间秩序的管控,实现对城市与建筑风貌的指导与约束。将“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作为风貌管控的基本原则,再一次加以重申,简单而意义重大。

2 加强对城乡建成环境的全面评估,抓好关键,循序推进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城市与建筑风貌中出现的问题,既有整体性、普遍性的问题,又有局部性、特殊性的问题。《通知》进一步强化了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及时整治“城市病”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明确了对《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的落实情况开展调研和评估的重要部署,这也是有序展开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从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管理实践上看,建立有效的城市风貌景观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形成具有操作性和公开性的程序和制度保障,把城市设计的理念、策略落实在有效的管控体系和实践行动当中。其相应的管理体系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但不断地坚持完善,循序推进,才能积累经验,解决问题,实现对“城市成长”进行“科学管理”的目标。

早在70-80年代,旧金山就逐渐形成了面向城市发展,基于“成长管理”的城市设计策略,在城市发展模式、历史地区保护、城市开发管控以及邻里环境改善四个主要方面,确立了基于问题分析和人本需求(Human needs)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目标(Objective),基本原则(Fundamental principles)和政策方针(Policies)。一方面强化部分内容与相关法定规划的衔接,另一方面,强调城市设计策略在专项实施中的作用方式。通过对特定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历史地区等)特定管控工具(城市设计导则、高度与体量条例等)以及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城市与建筑风貌等不同系统和要素的管理,促进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

3 相关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善需要持续不断的推进过程

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工作,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方式都曾有过努力,但成效不一。对城市与建筑风貌的管理在技术工具上的研究不够深入细化,在管理机制上的建设时松时紧,所以必须通过常抓不懈转化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

借鉴诸多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对城市与建筑风貌的管理也大多是通过一系列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群体到地标,从风景区域到眺望系统等多种技术工具和管控制度,通过独立或融入相关管理体系中发挥作用来实现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把城市与建筑风貌作为具有公共资源和公共价值属性的重要内容,逐步实现系统化的管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在这方面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又几乎都经历有广泛争论和“知难而进”的发展过程。

《通知》中提出的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这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总师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上的把关者,也是价值引领的倡导者,还是主流思想的汇聚着。实施有效的总师制度,还需要克服诸多现行体制的瓶颈,打破决策过程中的“潜规则”。但如果真的通过试点,使“否决权”真正转移到更能代表社会公共价值的以总师制度为象征的决策委员会上,将会极大地促进科学决策在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上的逐步实现。

三、社会参与:积极宣传引导,把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社会系统工程

“建造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城市的形式,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始终是文明程度的标志。这种形势是由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所做的决定的多样性来确定的”(埃德蒙 · 培根)。

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是城市文化建设这一全社会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应对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快速城市化进程,作为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系统化制度建设意义重大,需要不断凝聚共识、持续科学推进、重视社会参与。

反思过去,城市重大公共项目建设中常常出现长官意志成为最后裁决,以个人好恶压倒专业评判的现象,开发项目中妥协于商业资本的强势话语也十分常见。缺乏清晰有效的管理制度,公开透明的论证程序,有效的风貌管理就难于落在实处。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专家科学论证的程序就会形式化,社会参与也会变成空话,引领城市与建筑创作的专业评论也无法成为面向公众传递价值导向的强大声音。

如果把建筑营造作为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话,其创作过程具有社会属性,其实现结果具有公共价值,倡导在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中的社会参与,实现全社会城市与建筑审美水平的提升,也是最终实现提升城市风貌的文化品质的重要基础——吴良镛先生所倡导的“全社会的建筑学”,是从本质上对建筑学内涵与外延的又一次定义。

中国的人居环境积淀深远,许多宝贵的经验既存在于汇集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古代都城,也见诸于众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中小城市与乡村聚落,营城理念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需要继承发展也亟待提升创新。展现文化自信,创造美好人居,我们需要“寻找失去的东方城市设计传统”(吴良镛),充分理解《通知》所传递的政策导向,明确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基本任务,其最终的目标正是要完成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城市风貌塑造。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