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耕地保护

2021-03-11 17:46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记者 杨旋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近年来,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粮食生产和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形势依然严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如何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但保数量,而且提质量、护生态?连日来,围绕耕地保护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建睿智之言,献务实良策。

源头防控——落实落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牵动代表委员们的心。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呼吁切实加大耕保力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的数量、质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基。应进一步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对滥占耕地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力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认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不利于耕地资源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不利于乡村振兴和乡土本色维系,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态度坚决地整治。他主张,建立健全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的职责层层压实。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表示,我国人多地少,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乱占滥用。近年来,江苏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引,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严把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关,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加力盘活闲置土地。一般项目不占用耕地,必须占用耕地的尽量少占用耕地或者只占用劣质耕地,从源头上减轻了耕地保护的压力。

“当前,要充分发挥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的土地要素保障功能,依靠空间优化、存量挖潜方式来解决发展用地的瓶颈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刘惠好认为,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应当充分利用好。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和《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就保护耕地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措施。两会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切实把这些措施落实落稳落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防止违法改变用途,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发挥出耕地的最大价值。

为提高农民的种粮意愿,民盟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补贴政策,从明确补贴的范围、对象、标准开始,做好耕地面积核查工作,以此建立对农户稳定、适度上调的补贴机制,同时加大对粮食作物主产地及一定规模种植户的补助扶持力度。

精准施治——分类细化耕地保护整体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

针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李汉宇建议,要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提高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质量,保证农田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主任王世元建议,将“保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双平衡”作为约束性指标,写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有利于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责任的落实。

长期以来,黑土地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受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黑土地出现了系统性退化。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建议对黑土地实施特殊保护,尽快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立法,切实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谷树忠指出,我国一些地区的耕地处于亚健康状态,制约了粮食生产。他建议加强科技创新,通过开展土壤、水资源、生态景观、气象、地理信息等多学科联合攻关,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体而言,就是根据优质耕地、中低产耕地、边际耕地、‘问题’耕地的不同生态管护需求,提供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确保耕地在动态占补中实现数量不降低、面积不萎缩、质量不下降。”谷树忠表示。

“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不仅能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还能使耕地生态有改善、布局更加集中连片。”刘聪介绍了江苏省的实践经验:江苏省人多地少,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历史导致耕地严重碎片化,近年来通过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无限的潜能,支撑了全省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盘锦市副市长潘元松则长期关注耕地耕作层的保护。他认为,将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做法,对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分重要。他期待这项工作早日从各地探索的实践层面上升为国家制度。

智慧监管——用科技手段为18亿亩耕地保驾护航

我国耕地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简单依靠传统的保护和监管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要做到对违法违规行为早预警、早发现、早制止,就必须依靠创新推出智能化、常态化的监管手段和方法,让耕地保护“长”出智慧监管的“牙齿”。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长期关注耕地保护智慧化平台建设。他建议组建一套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全国通用智慧监管平台与系统,更好地开展“天上看、地上巡、网上查”。“以监管平台系统为核心推动耕地保护管理功能的整合,形成涵盖对耕地资源变化、占补平衡与增减挂钩、永久基本农田、设施农用地、土地征收、耕地抛荒、耕地质量等的实时监测与监管,从而实现对我国所有耕地信息的实时掌握、全周期监管和精细化、精准化管理。”他建议,对现有的自然资源督察机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武装智慧监管手段与装备,打造一支耕地保护信息化监测队伍。

“自2019年卫星中心成立之初,我们就开展了季度性的‘非农化’监测,发挥了保护耕地‘第一哨兵’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表示,通过2米分辨率全国范围400平方米以上地表覆盖变化的季度性监测,以及基于卫星遥感的土地执法督察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从技术、组织、机制等方面实现了耕地“非农化”监测常态化,做到了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早发现,为早制止、严查处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权表示,2020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粮田的“非粮化”监测。“采用光学卫星加人工智能和直接用高光谱卫星识别的两种技术,提取耕地利用状况和种植情况相关信息,基于更丰富的监测要素,实现‘非粮化’的监测。”王权表示,未来将把“非农化”“非粮化”监测纳入重点工作,对耕地开展动态监测,用“天眼”守“红线”,让卫星遥感成为助力耕地保护事业的坚实科技后盾。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