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智慧城区建设专家务虚会实录

2022-06-20 11:19 来源:城市总设计师

为落实深圳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有关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深超总率先开展BIM、CIM技术全面深度应用,打造深超总为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为核心的鹏城智能体样板和未来智慧城区的示范和标杆,2022年6月2日下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超总办)、深超总总设计师孟建民院士、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智城”)、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湾发展”)联合组织召开“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智慧城区建设专家务虚会”。

会议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副总经理杨旭主持,深智城介绍了全市CIM平台建设情况、深湾发展介绍了深超总片区开发建设信息化统筹平台建设情况、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介绍城市设计数字化平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介绍智慧建筑,与会各方并围绕深超总智慧城市工作机制、发展战略、建设策略、实施方案、保障措施等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1.jpg

+ 现场图 +

2.jpg

+ 现场图 +

3.jpg

+ 现场图 +

以下按发言先后顺序排序: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 宋延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建民

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仁忠

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晓春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城建处调研员 戴运祥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城建处副处长 郭琦

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隆颢

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郭晨

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郭晋杰

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麦浩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中心

(深圳市空间地理信息中心)原副主任 彭子凤

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智慧城市部专业总监 宋志斌

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智慧城市部技术总监 闵凯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智慧城市与建筑研究所所长 陈子鑫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教授 杨俊宴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张宏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副总经理 杨旭

主持人开场

4.png

+ 杨旭 +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副总经理

杨旭: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今天下午我们召开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智慧城区的专家务虚会,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会议的背景和议程。

从2018年起,深超总采用总设计师机制之后也进入了城市建设与实施的新阶段。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在孟院士的倡导下召开了深超总的智慧城市工作坊,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探讨深超总智慧城市的工作内容、工作机制、工作路径。

目前深超总已经开展了全可视化的工作平台,包括深超总片区的开发建设信息化统筹平台和核心的C塔板块相关的工作。通过2-3年的实践,超总的智慧城市工作有一定的收获,但也深感不足。希望通过今天的务虚会,各位专家不吝赐教,对深超总未来智慧城市的工作机制、发展战略、建设策略、实施方案能够给予指导意见。

会议实录

5.png

+ 宋延 +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

宋延:大家下午好,今天在孟院士的倡议下组织开展深超总智慧城区建设专家务虚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今年深圳市下发103号文,提出从2022年6月1日起包括深超总等重点区域在内的全市重点建筑,在报建、开工、竣工阶段必须提交BIM模型文件,同时强调,深超总片区要实施BIM的深度运用。今天的务虚会非常有意义,希望可以汲取业内专家权威及行业翘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真知灼见,并将相关精神与内容贯彻到规划建设过程中,打造深超总成为具备国际水准的智慧城区。

6.png

+ 孟建民 +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建民:我作为深超总总设计师,有责任将片区智慧化建设作为重要推动方向,实际上我在深超总项目开展之初,就与各级领导倡议要将片区打造成为智慧平台的示范片区。目前各方面力量都在主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展,包括深湾公司已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深智城更是担负市里建设全市CIM平台的重要责任。

我认为所有参与单位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想政府之所想,目前市领导特别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全国示范,智慧城市建设是重要的抓手与推进方向。深超总作为全市重点领头示范片区,需在智慧化建设方面做出表率,后续工作应加强三维可视化模型等智慧化建设成果作为汇报工具,积极回应市领导的工作指示;二是急企业之所急,应关注时间效率与企业需求,不能忽视入驻企业经济发展效益,服务于政府的同时服务于企业,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三是做市民之所需,需创造宜人的环境品质,激活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活力街区。

片区智慧化建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有效串联和融合已完成工作、正在开展工作及即将开展工作,避免重复工作、标准不一等问题。同时,为更好贯彻有关政策,未来深超总智慧化建设更好嵌入融合进深智城全市智慧化建设大底盘,本次务虚会集各家智慧及经验,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达成共识,推进后续智慧化工作。

7.png

+ 郭仁忠 +

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仁忠:我们通常讲的智慧园区建设全生命周期,包含规划、设计、建设及运维四个阶段,我个人理解“运维”不仅是物业管理,更重要的还包含“服务”的概念,应该从未来运营角度考虑园区入驻企业及人群的需求,包括园区工作生活人员及外来访客。深超总片区开发量大,建设主体多元,应对规划设计的基本数据、指标类型及未来产业等因素充分考虑。可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充分考虑相关特殊需求,提供面向未来的服务,模拟不同的应用场景,针对特殊企业画像和人群画像,提供如共享汽车、共享会议室等共享设施。

智慧园区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园区规划设计的质量。目前片区多家设计机构参与,原始数据不统一,缺乏系统设计、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缺乏数据交付标准,成果难以对接。我认为首先应采集、整理好原始数据,所有交付成果应数字化,比如用BIM模型统一数据表达,即使数据量很大,后续也可再进行轻量化处理。

智慧园区建设比智慧城市建设难度还大,智慧城市复杂但共性多,而每个智慧园区特点不一样,需求不一样,信息技术发挥的着力点也不一样,个性化的特点需要个性化的设计来支撑。

8.png

+ 张晓春 +

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晓春:对于深超总建设智慧城区,我个人提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建立深超总“空间底座、数字底座、云网底座”三大统一城市底座。空间底座在今天会议与大家协同讨论;数字底座方面,深智城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正在构建的全市CIM平台,将汇聚各委局数据,并结合应用逐步挖掘平台价值,形成强大数据底座,边应用边优化;云网底座方面,以这种信息化方式建立城市空间,运算量将非常庞大且强度极高,云网底座是在这种体系下对通讯网络及算力的保障,深超总作为一个全新开发的片区,有条件充分提前考虑通讯网络及算力的保障问题。

二是建议在目前规划阶段,BIM和CIM的核心工作都是先统一标准,为后续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建议在未来建设运营阶段,更加强调片区多元主体及众多建筑之间的各类资源的协同共享。由于片区资源的稀缺性,协同共享将挖掘片区潜力,这也是形成社会共治、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的治理模式以及“双碳”的很好体现。

9.png

+ 戴运祥 +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城建处调研员

戴运祥:深超总片区开展的“云超总”主要是面向“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报批报建、运营管理”四大统筹功能,目前平台一期已完成可视化、多源数据的融合等基本功能。下一步平台功能需求仍需进一步明确,尤其是规划设计、开发建设阶段统筹功能需深入挖掘并完善。例如可开发相应端口,企业可通过平台申报诉求、上报设计图纸、投资和进度,政府可通过云平台全面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如:固定投资、建设进度等情况。

目前工作总体原则应是基于深智城、局信息中心,智慧住建、深湾发展、南山政数局等单位已有成果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工作,同时,需明确“云超总”平台融入深智城深圳市CIM平台的原则和时机,为将来更好地利用其进行运营管理打下好的基础。在目前阶段,两个平台应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通。

“云超总”平台下一阶段工作要尽快解决资金问题,抓紧推进,充分发挥平台对片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为片区高质量建设提质增效。功能方面要从单个项目管理扩展到整个片区建设管理。

关于平台建设主体及运营主体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如深湾公司作为深超总城市运营商,现在就需要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直到后续运营管理更好的串联,在总师团队和深超总办的指导下,按照全过程的思路,系统性做好顶层设计,让“规、建、管、服”四大功能在智慧平台得到全面落实。

10.png

+ 郭琦 +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城建处副处长

郭琦:深超总智慧城区建设,通过各信息、各要素的海量数据叠加、集成、模拟、感知和预判等,旨在建立深圳湾超级总部“孪生城市”,实现片区全周期全过程涵盖规划建设到运营一体化的精细化管理,意义非同寻常。

首先,谈一下深超总片区当前BIM基本情况。片区已入驻16家总部企业,土地出让约占片区总开发量的70%。其中,13家总部项目在2018年前已出让,因出让时间较早,当时土地合同对BIM暂无具体要求。在孟建民院士作为片区总设计师的大力统筹下,我们强化推进BIM相关工作,当前片区所有项目均在不同程度上采用BIM技术。在BIM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是BIM模型精度及信息要素缺乏统一标准;二是实现BIM正向设计的较少,“一模到底”存在困难;三是自主产权BIM软件相关配套及兼容性仍有待提升。

下一步,在建筑单体方面,一是统筹并鼓励总部项目采取BIM正向设计;二是6月1日后,按照相关规定,采用BIM模型项目报批报建,补短板,我们将尽快收集最新BIM模型同步共享给深智城CIM平台。在公共空间及政府投资项目方面,由于片区地下空间及基础设施空间复杂、交织面多,我们一是将改变传统二维设计为主的做法,主导使用BIM从全周期、正向进行方案比选及投资控制。二是积极探索自主产权BIM软件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应用。在片区CIM平台方面,一是积极按照深智城全市CIM平台要求,提供各类数字支撑;二是会同投控公司,基于建设主体及运营角度出发,在设计、建设、施工、运营层面,更广更深更海量数据推进云超总平台融入全市CIM平台。三是配合积极与东南大学城市设计平台对接,实现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资产。

同时,殷切希望深智城对不同阶段BIM模型的提交标准、自主产权BIM软件提供好的建议,共同推进深超总智慧城区建设!谢谢!

11.png

+ 隆颢 +

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隆颢:我说说四点建议。第一是数据汇拢。空间数据最高标准是“细”和“准”,BIM比规划模型更精准,后续建议建立数据共享工作机制进行数据汇拢。地下空间管廊和地铁的数据相对精准,目前地铁集团已完成南山地铁BIM数据,并已融入数管局,建议尽快对接特区建发与地铁集团将相关数据融入。

第二是数据挂接。模型本身是数据,挂接数据实际上就是统一编码,建筑物一旦有统一编码,就可以挂企业数据、人口数据、产业数据等,当然除建筑物外还有其他方面,如井盖的分管委局办,是否有统一的编码。空间平台关心的是“一物、一码、一坐标”,通过坐标可以很好融入空间平台,通过编码可以调取相关描述信息并与相应委局办进行数据达通。

第三是平台分割。平台既可融合也可分割,可通过切割出独立的平台来做不同的深度应用,不需重新建模。比如通过切分、深化超总片区平台,满足深超总的“规、建、管、运、服”不同的需求,可以通过独立平台直接了解项目建设过去、现在、未来各方面内容及相关规划场景。

最后是标准问题。目前住建局、交通局、工务署都制定了BIM标准,但标准制定要求高,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通常由于成本太高很难完全落实。CIM标准要注意市与区的关系,如区里建设成果如何集成到市的平台,部分的区可否直接利用切割市里的建设成果进行二次开发等问题。我们和郭院士团队及规资局一直在推动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市场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深圳可否形成一套开放的相互融合和更新的标准是接下来CIM平台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12.png

+ 郭晨 +

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郭晨:第一,杨俊宴老师平台成果从“空间数字化”到“业务智能化”的方向值得借鉴,在业务上实现自动化的高度。

第二,如郭院士提到的,超总未来智慧城市发展,应从规建管转向未来运营阶段基于人的需求的研究,这从平台构建之初就要考虑。未来BIM与CIM平台研究的重点,可能是需更多考虑到片区人群是否可以通过平台赋能。

13.png

+ 郭晋杰 +

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郭晋杰:深超总智慧城区平台建设需要秉持“统一化、差异化、精细化”的建设理念。

第一是统一化,对深圳市城市级、南山区区级及超总片区级三个平台进行统一化,避免重复建设。

第二是差异化,片区级平台需结合自身特点以及目前建设阶段情况,挖掘其场景应用需求。住建局作为片区牵头主管单位,也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关注其行政管理及建设管理需求,同时,深湾公司作为企业,有项目管理及运营统筹需求,平台需结合这些层面的需求,做出自身特点亮色。

第三是精细化,与城市级平台广度不同,深超总片区级平台需在深度方面下功夫,结合片区的实际需要,深度挖掘应用场景,精细化是将来工作的着力点。

最后还需要强调一点,就是平台的探索性,在高渲染、高仿真的场景展示基础上,可以面向未来,从工程管理及运维管理等方向去进行超前探索,同时进行模型轻量化等工作,让平台可以更加便捷地被使用。另外,深圳的特色是智慧与绿色,智慧城区的建设上应重点考虑双碳、装配式等相关场景应用。

14.png

+ 麦浩 +

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麦浩:首先,智慧城区的建设工作,需要在决策管理和技术协调方面加强统筹,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避免碎片化。建设智慧城区首先在技术层面需要形成技术引领和专业统筹的工作协同,在顶层设计上要明确各参与单位与机构之间的工作面划分与职责分工,需要建立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实施计划,目前这方面工作在超总片区存在一定挑战,以片区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集中承载区这一定位,由于前期智慧城区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明确,尤其在技术路径上欠缺统一的规划,后续的建设工作会面临较大的技术整合难度。

其次,关于片区智慧城区的运营场景前置策划工作,片区各地块在运营方面都有个性化的诉求,目前超总已经出让的地块,每个地块竣工的时间都不一样,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例如中央绿轴的建设都存在滞后情况。各方在运营方面的需求,如水、电、交通等基本需求都尚未解决的前提下,就很难进行片区智慧运营的整体规划。

综上所述,尽快建立片区在技术层面的协调统筹机制,有序推进片区智慧城区的建设落实,是接下来工作任务中的重点。

15.png

+ 彭子凤 +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中心(深圳市空间地理信息中心)原副主任

彭子凤:一是关于数据融合,其实目前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根据新的要求,要进一步做好如BIM数据的融合。

二是关于加强总体设计,我认为所谓平台不能理解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要根据规划建设运营和服务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子系统或模块。所谓模块化的设计,要做好接口设计,要有开放式思路。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可以一边推进一边应用,而不是等一个平台开发完善了之后才能开始运行。这是我从设计角度提出的建议。

三是是要加强统筹和集成,前几年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不同阶段的系统是不同的,要根据超总片区管理要求做好统筹和集成工作。另外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模式的研究。要挖掘场景需求,每个场景把它的业务架构研究清楚,思考怎么去运行系统,现有机构设置是否能满足场景的要求等。从系统开发和运行的角度,业务模式的研究很重要,新的技术也许会带来业务模式的改变。

16.png

+ 宋志斌 +

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智慧城市部专业总监

宋志斌:我主要从技术角度对下一步平台开发提建议:

一是目前平台的几个模块包括高渲染平台和数据平台,从通用的技术角度,有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好看的在实现功能上代价很大,功能全面的在可视化效果上又有些欠缺。云超总二期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在平台的底座和引擎上实现高渲染兼具多功能和易用性。

二是在功能方面,还是要结合在超总片区的建设角度及项目管理,从专业化、标准化、数据化和精细化的角度去丰富平台功能。

三是从易用性的角度,平台的部署和平台使用界面的友善,以及功能运转上的稳定性。一个平台要有生命力从后期服务和培训的角度要进行一整套的配套设计,这是云超总平台要在下一阶段继续探索。

17.png

+ 闵凯 +

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智慧城市部技术总监

闵凯:第一,目前有多个平台,如何建立很好的统筹,把各个平台进行分工、构建良好的关联去发挥作用,是我们目前很重要的思考方向。

第二,目前各个平台上的数据更多的还是去展示,但是数据的应用价值未能体现。未来这些数据在规划期及将来运营的设想,如何通过自动化手段评估设计和工程质量,包括建设期如何利用数据对工程建设做很好地分析,是我们平台的发力方向。数据不能只是看,需要产生应用价值。

第三,这些数据将来会形成数据资产,关于数字资产的管理和安全性的保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统筹管理起来,未来可以传递到运维期,更好地发挥价值。

18.png

+ 陈子鑫 +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智慧城市与建筑研究所所长

陈子鑫:一是数字孪生技术是否能贯穿应用在全生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开发、招商、运营、服务”等阶段,同一个模型和底座、同一套技术和标准,是不是能应用在全生命周期?以前片区里的各个地块,或者早期超总做的不同的底座,都在不同阶段各自建设自己的一套系统和数字平台。那我们如何构建一套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呢。超总片区有众多业主,如果每个业主都是从0到1建设,那成本就会非常大。可以在C塔和万科等这些前期建设的地块先行先试,在平台上构建一个标准,把底座的能力开发出来,有贯穿的能力,再赋能在其他建设的地块上,后面的地块就不是从零开始了。

二是顶层规划很重要,顶层规划可以帮助我们从“以终为始”的角度,去思考在未来提供的运营和服务是怎样的、要构建的场景是什么。我想在顶层设计做好了以后,哪怕不去购买设备和不去实际落地场景,但可以先做好一些传感器和管线的预留预埋,等以后有经费或者有必要的时候完成这个场景的构建。所以顶层规划是我们迫不及待要开展起来的重要工作。

19.png

+ 杨俊宴 +

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教授

杨俊宴:深超总从原来的规划设计到现在以建设、管理和运营为当下和未来的工作重心,还会涉及到很多招商、建设等方方面面的要求。所以我觉得需要定制化建设二期的平台,从一个可视化的、精美的、数据汇集的模式,向一个智能化的、自学习的、高精尖的平台发展,应该是当下和未来深超总会面临的问题。在目前平台这么好的基础上,确实能够建设一个有标杆性的、全国引领性的平台,这应该也是未来工作的目标。

20.png

+ 张宏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

张宏:一是借这个机会建立相关标准,包括模型标准、编码标准等。很多从国际标准借鉴的内容跟我们国情还是有差异,深圳的大规模建设应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标准,这些标准原则上应该包括整个深圳市范围,形成区域的建设标杆。当然前期可以先从区域开始入手,再与市里的建设标准进行关联,“深超总”区域里已经建成很好的模型和应用,可以先针对“深超总”开一个标准方面专门的研讨会,形成模型、编码等标准,然后可以在“深超总”区域里一平方公里的范围里进行试行,形成区域概念,建立智慧社区,通过区域实践优化这一套标准,再着眼并推广到全市。

二是数据资产,首先要有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设计阶段形成初步的数据资产,在建造、运维、再利用等阶段不断进行数据资产的积累;其次为老百姓、企业和政府提供的服务建立基础,通过服务系统采集用户评价,发现用户需求,更好的服务市场。

三是要给老百姓、企业和政府提供服务,不仅包括模型和运营数据,还需要延伸基于这套数据的给市民使用APP系统,使得老百姓满意、企业满意和政府满意,完善整体服务架构系统。

21.png

+ 宋延 +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

宋延:大家围绕智慧城区建设从各个不同维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我的感受很深刻。从2018年深超总建设伊始,孟院士就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区的要求,相当具有远见卓识。我们对入驻的十几家企业也提出了BIM模型开发的指导要求,要把BIM推广下去。实际上政府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要激发企业主体对BIM应用的需求,不仅是要应对报建,更重要的是把BIM系统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这样企业觉得BIM是非常有用的,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做这方面的工作。

刚刚也提到,BIM存储标准出台了以后,虽然目前还没有设计单位能完全满足这个要求,但是BIM工作从2012年开展至今也有十年的实践积累了,我们相信设计单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请设计单位对照标准,对BIM成果进一步调整完善和深化,这样会更符合将来纳入空间平台的要求。

我也希望建设单位尤其在建筑施工环节要求施工企业多运用BIM成果,除了考虑如何节省工期和节约成本,也要更多地从绿色低碳方面、建筑工业化、装配式等方面去考虑,这样BIM就会在施工领域的场景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现在由政府部门来推动,加上市场主体开拓BIM技术应用领域,在这个背景下我相信BIM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即使深超总的每一栋建筑都是智能建筑,但智能建筑的加总不一定就能形成智慧城区。建议深湾公司从片区运营和服务的角度,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的服务和运维,做好信息化统筹平台二期的开发建设工作。从全市的CIM系统,到区里的圳智慧平台,再到片区的信息化统筹平台,空间尺度越小,平台的精细化程度应该越高,这就需要深湾公司搜集各入驻企业的需求,把各主体尽快组织联系起来,汇集他们的诉求来完善二期系统平台的建设内容。如果企业能介入深超总的全周期服务,构建从运营机构的建立、服务内容的明确,到在服务过程中应得的经济回报等内容体系,我认为智慧城区建设的本质应该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22.png

+ 孟建民 +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建民:感谢各位线上线下的专家和领导,大家有很多想法和建议,为我们做好后面的工作献计献策。这个会议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会根据工作的进展会分阶段讨论,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今天的会议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整合。这是今天大家特别强调的,就是一定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集成各方面技术,这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就以这个为样板,把它建设好了,其他项目都可以参照模板来开展工作。

二是标准。整合就需要建立标准。因为标准不一样,比如使用软件不一样,颗粒度不一样,最后就不能整合在一起。当然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听取深智城的意见,我们的成果最后要能够融合进全市系统里面。

三是应用。三维可视化首先是展示,但更重要的是应用。我们不能只是拿可视化模型去看,实际上它还承载大量的数据和功能,需要数据间能够连通,还要能应用和操作。为什么说是数字孪生,就是现实的空间和场景跟虚拟的是能完全相融互动的,所以要强调不仅要能看,更要应用。

四是迭代。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统间是要不停叠加的。我经常强调智慧城市是一个智慧化的过程,城市不是做两个系统就变成智慧城市了,有智慧化程度低和智慧化程度高的区别。迭代不是简单的叠加,同时还包括系统的提升。

五是示范。如果前面几点都做好了,就能实现我们超总片区的先行示范。像我开始提到的,要服务于人、服务于企业、服务于政府、服务于城市,而智慧化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实现效率上、效益上、效应上全面提高。效率是实用性,效益是经济性,效应是人文性。

所以我总结有五个词,就是整合、标准、应用、迭代和示范。希望我们在座各位,在一线指挥长宋局的领导下,共同把这个智慧城区、智慧超总真正做好,大家贡献各自的力量。谢谢各位!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