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观点速递

——理念篇

2015-05-24 20:3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5月23日至24日,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创新驱动先行”,共设立学术交流分会场16个。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联办的第16分会场“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同期举行,研讨会主要议题包括: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技术、大数据时代城乡治理问题解决的新机遇、大数据支持下的城乡治理方法与实践、大数据带来的规划方法论变革的思考、规划支持与公众参与平台等。

研讨会分为“开放▪参与(理念心态)”和“解析▪挖掘(技术方法)”两大版块展开。中国城市规划网特发来现场报道,与大家分享最新最热的行业观点,以下分享的是23日下午研讨的主要内容。

吴志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

城市规划的数据理性

吴志强校长从人对人、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入手,分析了人对城市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而进入智慧城市阶段。智慧城市理论认为城市是个生命体。通过运用大数据手段,吴教授对全世界252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进行数据化模拟,分析得出这些国家在城镇发展、城镇化率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的国家与城市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方向:智力城镇化与体力城镇化,强调城市创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比较了北美、欧洲和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后,吴校长提出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包括五个方面的评判标准:智能建设与环境、智能服务与管理、智能经济与产业、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智能素养等。基于评判标准的建立,形成城市智商CIQ构成体系,以此分析比较全世界城市的智能发展程度,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指明方向和指标。

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学系副主任,教授

基于时空行为分析的中国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

柴彦威教授指出当前城市规划正面临从生产空间导向到生活空间导向、从关注宏观到关注社区、从关注整体到关注个体的转型,包括大数据、移动服务在内的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采集、分析居民行为的可能,从而改善传统规划中人文关怀缺失,构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空间指人在城市中进行生活活动的范围,以居住地为中心,具有空间特征长期稳定、多尺度、圈层化的特征。柴教授以日本、韩国及多位学者的已有研究为基础,将生活圈划分为基础生活圈(日常活动)、通勤生活圈(就业活动)和扩展生活圈(购物休闲活动)三大类型,通过分析居民不同类型活动的时空行为模式,对北京城市各类生活圈进行识别,提出了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不同的城市生活圈理想模式,进而指导北京城市生活空间的规划。

甄峰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数据与城市规划:激情、理性与行动

甄峰教授从回顾大数据在我国的产生、发展历程背景下,反思大数据是什么,给我们的城市规划带来了什么?通过理性思考大数据新机遇下潜伏的危机与挑战,提出当前大数据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几大问题,包括:数据决定论;数据分析方法准备不足;数据危机:隐私,尺度与边界等。继而提出大数据盛宴下的理性行动:大数据不仅是炫酷的工具,更需要把它转换为学科发展的助力。甄教授提出城市科学是一个研究内容丰富的学科,表现为不同的方法论、认识论范式与实践的竞争与共存,要坚决避免技术主义、数据主义,城市研究学者、城市规划实践不能做数据的奴隶。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小数据”还是“大数据”的研究都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采集、分析、阐述与数据规模并无主要的关联。大数据注重时效性,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在这个阶段,更应该强调文献和数据的积累,强调对一个实证地区的深入研究。针对数据垄断可能带来研究的“数字鸿沟”,呼吁城市研究更多的与其它学科跨学科合作。

1/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