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刘太格:把发展独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乡镇提上日程

2016-03-23 09: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电(董雪 陈丽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其中包括“加快构建‘两横三纵’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议题。对此,新华网近日独家专访了新加坡“规划之父”、新加坡宜居城市研发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刘太格。他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把发展独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乡镇提上日程。

刘太格表示,“两横三纵”格局中的大城市,就像人体的大血管,中小型城市则像人体的中小细血管,只有将两者同时考量,整个城市系统才能完善发展。

图为新加坡“规划之父”、新加坡宜居城市研发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刘太格接受新华网专访。(王应耀 摄)

刘太格说,300万到500万的人口规模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效率。在“两纵三横”格局建设过程中,如果只关注交叉口城市的发展,往往会诞生规模过于庞大的超大城市,易患“大城市病”。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把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提到日程上来。在保留中小城市及乡镇自身独有的中国味道基础上,创造更宜居的环境、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符合中国新型城镇化长远发展预期。

对于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刘太格建议采用“星座城市”的规划模式来纾解城市压力。他认为,将北京分为5到6个人口在300-500万之间的城市(片区),能够有效缓解北京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大城市病”。他十分赞同将北京市政府四套班子迁往通州。他说,这势必会带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届时一个以通州为核心的城市(片区)将会形成。

城镇化过程中,往往出现城市现代化速度快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针对这一“倒挂”现象,刘太格分享了新加坡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他说,新加坡将棚户区居民与市民按比例“混住”的做法值得借鉴。

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约有130万棚户区居民,为使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新加坡政府将有迁入公共组屋(相当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需求的市民与棚户区居民按照3:1的比例搬迁在一起。他还表示,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乡小孩一起接受教育,将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刘太格还说,打造和谐宜居的城市,要做好远期城市规划、制定城市远期人口规模。他说,把城市的远期人口规模定下来,就等于明确了一个人的年龄。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社会身份,而不同的人口规模则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定位。这对于保留中小城市的特色也有裨益。

刘太格强调,城市建设往往“欲速则不达”。新加坡花了25年才完成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中国的城市建设也一样。城市规划在制定、实施后,每隔5年或10年都需要根据世界潮流及人口需求进行微调,这样才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