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汪芳:中国地理历史文脉下的地理建筑景观

2016-10-11 13:2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9月25日, 在沈阳召开的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二天,北京大学副教授汪芳女士受邀在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承办的“城乡文化发展60年”专题论坛上作题为“中国地理历史文脉下的地理建筑景观”的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副教授汪芳

汪教授认为,在中国,快速城镇化中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人口结构的调整、现代化生活需求的急剧变化等,导致了城镇面貌趋同、文化同质或断裂的现象。文化景观是连接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纽带。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依托所处的自然环境,深刻地反映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可和谐进化历程。

她阐明了地理建筑景观的概念。地理建筑景观即建成环境文化景观及其地方性,“建成环境”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在时间维度的空间表达,反映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地方”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中“地方性”作为地方的自然与文化特征,是传承和发展文化景观的关键所在。 同时,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地方特色的保持与丰富,也是规划设计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持续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地理建筑景观研究的核心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对规划设计的影响”,另一个是“规划设计对地理环境的响应”。

汪教授十几年的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有趣的建筑景观资源库,她从人文、自然、历史三个角度向大家介绍了几组我国典型的地理建筑景观。人文要素例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文化图腾、天圆地方、诗词名句、生产生活变迁等,自然要素包括黄土、沙漠、雅丹、喀斯特、地带性等,历史要素包括边塞戍关、移民大迁徙、文化侵入与融合等。

她详细解析了内蒙游牧民族独有的蒙古包、三都澳海上渔村、荒漠地区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喇嘛庙、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吐鲁番麻扎村等案例。

一、内蒙游牧民族独有的蒙古包

经过长期对草原环境的适应,蒙古族牧民在草原上的游牧活动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有大游牧与小游牧之分。由于冬季草木枯萎,只有在其他季节未被食用、得到养护的草场才能够在冬季为牲畜提供食物,因此牧民将其牧场分为冬、夏营地,有的地方甚至分成春、夏、秋、冬四个营地。在各个营地之间迁徙,一年完成一个周期,称为大游牧。而在各个营地内,牧民也可能根据草场生长状况进行一些小型的迁徙,称为小游牧。由于草原上各地草场条件、水源、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同,各地的牧民从一年内迁徙5、6回到一年内迁徙60-70回都有可能。

在这样的迁徙生活之中,牧民不可能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于是可移动的蒙古包应运而生。蒙古包的主要构件包括作为框架结构的套尼(蒙古包天窗骨架)、乌尼(连接天窗和木栅栏的椽子)、哈那(网状木制栅栏)以及外部的毛毡和绳带。  搭建与拆除方便是蒙古包最大的特点,而各个部件都非常轻巧灵便,这也是为了在迁徙过程中搬运的方便。

蒙古包的搭建

景区开发中作为接待设施的蒙古包

二、三都澳海上渔村

三都澳海湾即属于基岩海岸,这种环境使得三都澳成为大黄花鱼洄游产卵之地,适于渔业发展,但周边陡峭的海岸却使得三都澳人难以在岸上修建渔村,因此常居海上。

三都澳位于福建宁德霍童溪、七都溪与赛江三江的入海口处,恰处于浦城-宁德北西向断裂带上,海底断裂深陷,入海口外侧则有因断裂带而发育的岛屿阻挡外海海浪,这使得三都澳水深而口窄,水域开阔,水面平静,是大黄花鱼洄游产卵之地。现宁德市广泛推广网箱养殖大黄花鱼,海上渔村就是建在纵横交错的鱼排之上。三都澳气候湿润,具有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这里台风与暴雨灾害频发,使得河流径流量大,将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入海口,为澳口的鱼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三都澳位于浦城-宁德北西向断裂带上,海岸为陡峭的山崖

三都澳渔村,鱼排纵横相连,渔屋点缀其上,与田园乡村景观似乎并无二致

三、荒漠地区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喇嘛庙

巴丹吉林喇嘛庙所在的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其面积达4.92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400-1600米,最高峰2040米,相对高度超过500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山。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高大沙丘包括新月形复合型、金字塔状、巨大沙山三种类型,以固定沙丘为主,其中高大沙山集中在沙漠内部,沙漠边缘为新月形沙丘,最外缘为沙滩地。

巴丹吉林沙漠沙丘类型分布图

巴丹吉林沙漠沙丘类型分布图可以看到,巴丹吉林喇嘛庙处于巴丹吉林沙漠中面积最大的复合型链状沙丘区域。这一区域的复合型链状沙丘成东北-西南方向分布,湖盆分布于沙山东南,与巴丹吉林喇嘛庙成一山一寺一湖的格局。

巴丹吉林喇嘛庙在高大的沙山之下

巴丹吉林喇嘛庙坐北朝南,建筑为两层,其西墙外矗立一座白塔。

巴丹吉林喇嘛庙建筑细部

四、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吐鲁番麻扎村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从古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后分为北路、中路、南路西行,路经了敦煌、乌鲁木齐、吐鲁番、阿克苏、伊宁等重要城市。这条丝绸之路不但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把中国的丝绸、火药、造纸术等传到了西方,还把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同古希腊文化、波斯文化联结了起来。

位于火焰山中段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的麻扎村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村落。这个村庄不仅完整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也保留了许多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印记。村子不远处的吐峪沟麻扎埋葬着伊斯兰教圣人。吐峪沟千佛洞则是高昌石窟中最早开凿的石窟寺,早于敦煌莫高窟。石窟中至今还残存有以佛教为题材的壁画。

麻扎村的全称是“麻扎阿勒迪村(Mazar Aldi)”。其中,“麻扎”在维语中意为“受人尊敬的贤人的坟墓”,而麻扎村的意思就是“圣墓前的村庄”,这是由于村庄紧邻被称为“伊斯兰教七大圣地”的“小麦加”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俗称“七圣人墓”。 由于麻扎村所处的特殊区位,文化交融给村落、建筑乃至家具都留下了烙印。例如,村民家中的木床极似中原汉族地区的雕花木床。不过汉族文化中的人物花鸟图案在这里有了变化,更换为哈密瓜的图案。

麻扎村位于火焰山中段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中

吐峪沟麻扎村航拍图

高棚架和棚盖是当地民居特有的适应当地气候的建筑语言

汪教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前沿理论研究,并提出“建筑与人的互动”以及“建筑在时间中变迁” 的论点,并在作总结陈词之时再次强调地理环境和建筑景观的相互关系。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