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深圳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

2017-02-21 13:59 来源:南方网

记者从深圳交委获悉,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联合委托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编制的《深圳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六届五十六次常务会审议,并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实施。

该规划旨在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挥综合交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带动作用。该规划提出,目前深圳已初步建成海陆空铁齐全、资源配置集约、辐射国际国内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粤港澳湾区”、“东进战略”重大战略布局,打造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和公路枢纽,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和现代化公交都市。

“十三五”期间,深圳重点实施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构建高效通达的区域交通网络、打造轨道主体的现代化公交都市、优化道路网功能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建设高品质宜行城市、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等七大行动。到2020年,深圳机场国际航线将达48条,公交车纯电动化率达100%。

现状与问题

对外交通:机场吞吐量饱和 缺乏直达铁路通道

该规划提到,“十二五”期间,深圳持续强化海空港枢纽地位。港口方面,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由 2010 年的 2251 万标准箱增至 2015 年的 2421万标准箱,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口;深圳机场迈进“大航站区+双跑道”时代,年旅客吞吐量由 2010 年的 2671 万人次增至 2015 年的 3972 万人次;铁路迈入高铁时代,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辐射能力大幅提升;广深沿江高速、博深高速等重大通道建成通车,外环高速、东部过境高速开工建设,深中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在面临的问题方面,该规划指出,港口方面,港口码头靠泊能力、西部港区进出港航道条件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需要,港口后方陆域用地紧张,港城矛盾突出;机场方面,受空域流量和机场设施限制,机场吞吐能力面临饱和,国际航线特别是洲际航线严重不足;铁路方面,缺少与国家主要城镇群快速、直达铁路客运通道联系,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城镇群铁路联系时间超过 10 小时,联系武汉、长沙方向高速铁路趋于饱和,既有铁路枢纽对全市服务覆盖不足;公路方面,联系珠江西岸公路通道建设滞后,广深高速、深汕高速等对外通道基本饱和。

都市区交通:严重依赖公路 缺乏珠江西岸通道

“十二五”期间,港深莞惠都市圈交通发展进一步融合。2015 年深港一线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日均 59.6 万人次,比 2010 年增长21.9%;深莞惠共同编制实施《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穗莞深城际轨道等区域交通设施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打通多条三地边界道路,开通9 条跨市公交线路。在问题方面规划指出,深莞惠都市区层面跨界客运交通出行中公路运输占总客运量 98%,铁路运输仅占 2%,交通出行过于依赖单一公路通道联系。深港跨界交通方面口岸高峰期间拥挤严重,口岸跨界交通设施容量和服务便利性有待提高。珠江西岸方向跨珠江通道供应不足。东部沿海方向,缺少联系沿线城镇节点的快速轨道交通服务,公路通道接近饱和。

城市内交通:人均轨道交通里程不高 原特区外路网密度过低

“十二五”期间,轨道二期全面建成开通,龙华新区现代有轨电车试验线开工建设。全市公交最高日客流量超过千万人次,成为全国第 4 个、全球第 11 个公交日均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的城市。交通出行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峰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 56.1%。另外,原特区内外交通“二元化”差异逐步减小。“十二五”期间原特区外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占交通建设总投资比重超过 80%,全市新增道路里程中原特区外道路占93.7%,原特区外路网规模增长 27.7%,全市道路通车里程达到 6520 公里。一批原特区外主干道新建、改建工程完工通车。全市所有二线关设施完成拆除工作。深圳成为全球新能源公交车投放最多的城市。

在问题方面,该规划指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相对滞后,万人拥有轨道里程仅0.17 公里,低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及综合交通枢纽各类配套交通设施在建设进度、无缝衔接、高效接驳换乘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公交场站供需缺口较大,常规公交路权优先保障不足。另外,原特区外尤其是东部地区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干线道路网络尚不完善,路网密度低,路网密度仅为 0.43 公里/平方公里,为规定下限(0.7 公里/平方公里)的 61.4%。全市次支路网建成率不足,密度为 5.18 公里/平方公里,仅为规定下限(8.6公里/平方公里)的 60.2%。

行动措施

对外交通:拓展经济腹地范围,打造国际枢纽城市

港口方面,规划中提出,积极培育航运金融、航运电商服务等新业态。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产业,加快建设蛇口国际邮轮母港,启动休闲船舶和游艇码头规划建设,推动公共游艇码头规划建设。另外规划中还提到,加快大铲湾汽车口岸及配套项目建设,启动在大铲湾港区建设专用汽车滚装码头的研究工作。建设大铲湾三期 22 个驳船泊位。建成妈湾跨海大道,利用妈湾跨海大道、沿江高速及机荷高速组织西部港区疏港交通。

航空方面,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机场第三道、卫星厅、新货站(二期)等工程建设,启动 T4 航站楼建设方案研究。落实 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提升“经深飞”项目影响力。鼓励基地航空公司完善国内主要航线网络,扶持航空公司开辟国际尤其是洲际航线。推进低空空域的有效利用,鼓励珠三角“通勤飞”、“空中游览”等通航特色业务发展。

铁路方面,规划中提出,在机场片区规划新建空港高铁站,打造陆空一体化综合枢纽。进一步提升现有铁路枢纽功能,扩容深圳坪山站,改造提升西丽站、平湖站、深圳东站、光明城站枢纽功能,形成“四主五辅”铁路枢纽体系,通过铁路“多枢纽”引导“多中心”空间格局优化。

另外规划中还提到,协调推进广深港香港段建设,加快推进赣深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全力推动深茂铁路(江门-深圳段)规划建设。增加深圳始发至广西、贵州等城市直通列车。开展深茂铁路东延至坪山站、深圳至汕尾、深圳至肇庆、深圳至长三角地区等高速铁路新通道规划研究。

公路方面,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深中通道建设,打通珠江两岸联系通道。推动深惠、深汕高速公路扩建,加快建设外环高速公路,优化沿海方向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筹划增加联系惠阳、汕尾、河源的东向联系通道。

都市区建设:引导都市区空间、深圳通勤交通圈扩展至周边城市

对于深圳与周边城市都市区的交通建设,在城际轨道方面,规划中提到,提前开展深珠城际轨道前期研究。加快推进穗莞深城际轨道洪梅至深圳机场段建设并通车运营。加快完成深惠城际快速轨道前期工作并启动建设。启动前海中心至东莞中心城区的城际轨道通道研究工作。开展穗莞深城际轨道延伸至前海中心的前期研究工作。

在地铁对接方面,规划中提到,与莞惠两地协同研究深圳 11 号线与东莞 3 号线衔接、深圳6 号线支线与东莞 1 号线衔接、深圳 20 号线与东莞 2 号线衔接、深圳 10 号线东延至东莞凤岗、深圳 13 号线与东莞 3号线衔接、深圳 14 号线延伸至惠州南站等规划方案可行性。加快推进深港西部快轨前期研究,预留与机场地面交通中心、城市轨道 11 号线、穗莞深城际轨道、前海枢纽等重要通道和节点的衔接空间。

在水上客运方面,规划中提到将开展前海至中山、珠海、香港、澳门的快速直达航线研究;鼓励拓展福永码头至珠海、中山客运码头的航线,服务大空港地区与珠江西岸便捷联系。

城市内交通:打造轨道主体的现代化公交都市

在市内轨道交通建设方面,规划中提到,大力推进轨道 10 号线、2 号线东延线、3 号线东延线、3 号线南延线、4 号线北延线、5号线南延线、6 号线南延线、9 号线西延线等三期工程调整线路规划建设,将于2020年左右完工,“十三五”期间新增里程约 250 公里。加快 6 号线支线、8 号线东延线、10 号线南延线、11 号线东延线、12 号线、13 号线、14 号线、15 号线、16 号线、17号线、20 号线等四期线路前期研究工作,尽力提前轨道四期工程建设计划,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开工,将于2022年左右完工。另外,积极引入跨座式单轨、现代有轨电车等中运量轨道交通方式,进一步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覆盖范围。

另外,规划中提到,开展和完善全市换乘枢纽的一体化规划,以公共交通枢纽设施为载体,统筹整合地上地下空间,打造多网融合的枢纽片区单元,促进和引导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空间协调发展。提前研究前海枢纽、西丽枢纽、机场东站枢纽、大运枢纽、坪山枢纽、平湖枢纽等 26 个重要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

在公路方面,规划中提到,落实城市东进战略,加快推进东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由罗湖、盐田向龙岗、坪山、大鹏的交通战略通道,支撑城市空间向东部地区拓展。推进东部过境高速、坪盐通道、南坪快速三期等工程建设。加快盐龙大道、龙坪盐通道、丹平快速二期、绿梓大道北延等项目开工建设。另外,全面加强次支路网规划建设,配合 15 个重点开发区域和 23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道路建设。至 2020年,全市新增次干路 275 公里,支路 316 公里。

特别的是,在缓解拥堵方面,规划中提到,进一步推广“绿色出行,自愿停驶”活动,鼓励企业或社会团体号召员工停驶,对不开车员工给予绿色通勤补贴。研究实行通勤交通公交出行的票价优惠政策倡导单位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居家办公、视频电话会议、弹性工作制等措施。

关注

慢行系统构建5公里“微笑生活圈”

慢行系统和“互联网+”成为当下出行领域的热点问题。在慢行系统方面,规划中提到,构建 5公里“微笑生活圈”,即争取让市民 1 公里之内出行可便捷步行到达,5 公里出行可便捷骑自行车到达。

另外,规划中提到要系统构建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体的步行空间,建设更便捷、舒适的行人出行环境。打造全天候轨道接驳慢行系统,重点在轨道站点周边推进风雨连廊系统建设,提升轨道步行接驳体验。结合轨道交通推进福田 CBD、前海、后海、华强北、科技园南区、湖贝等高密度片区的地下步行系统建设,规划研究广深铁路上盖平台、罗湖金三角、梅林—福田中心两片区立体步行连廊。

鼓励“互联网+交通”发展 共享汽车享专属车位

规划中特别有一部分内容提到互联网+交通的各种方式的发展。例如建立互联网+公交与传统公交统一的监管框架,允许从事互联网+公交服务的企业根据车型、地段和时段进行灵活的价格调整,保证特定时段、特殊出行需求的人群较高品质的公交服务。结合互联网+公交的线网对传统公交线网布局及组织进行动态优化调整。

在汽车共享方面,鼓励多人合乘汽车通勤并提供优先通行的路权,研究为共享汽车提供专属停车区域。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汽车共享租赁点相关设施用地,鼓励结合充电站、充电桩的布局提供电动汽车共享租赁点。

数读

2020年达到

新增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 250公里

新增公交专用道里程200公里

新增自行车专用道里程≥600公里(全媒体记者 陈熊海)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