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国家中心城市,靠“抢”就能得到吗

2017-03-22 09:34 来源:光明时评

昨天(3月20日)有媒体报道说,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在经过了几年的预热后,终于在武汉和郑州进入名单后,进入白热化阶段。报道称,虽然最终入选城市的数量尚未可知,但即便按照最多的版本12个来算,除去已经确定的8个,也只剩下4个名额了。但排队的候选城市还有一长串。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南京、长沙、杭州、西安、青岛、宁波、厦门都加入了这场竞争,这还不包括有意向但未明确表态的城市。

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正式提出,据说是在2005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10年)》中使用的概念。按照该规划设想,国家中心城市是处在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市,这些城市在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依此设想,该规划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4个大城市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显然,国家中心城市的提出,只是规划设计研究的一个产物,而且据说“当年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个概念之所以没有引起关注,其实也很自然。因为像北、上、天、广4个城市,即使规划没有“确定”它们是中心城市,它们也仍然是中心城市,因为它们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发挥着实际上的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

由此也不难看出,所谓国家中心城市,起码是上述规划中的“首批”中心城市,不是由谁“确定”下来的,而是实际存在的。所谓“确定”,不过是认可和确定一个已存在的事实而已,并借用这个事实来说明概念,展开设计思想。这种先存在、后确定的规划,没有引起当下这般各大城市争先恐后要求“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风潮,应属正常。

不仅如此,即使是2010年在新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中,尽管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中增加了重庆,也仍然没有引起什么反应。不过,2014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之后,还是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则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挂起钩来,称其旨在“具体落实城镇的空间布局”。而引发各大城市争抢国家中心城市名头的,正是这个正在编制中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

为什么一纸规划可以引来那么多城市去争抢国家中心城市的“帽子”?有媒体披露说,这是因为该规划将要构建一个“十百千万”的城镇体系,即十个国家中心城市、一百个国家特色城市、一千个中小城市和一万个特色镇。由此,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先后有沈阳、南京、武汉、长沙、成都、郑州、杭州、西安、青岛、宁波、厦门各大城市加入了“戴帽”竞赛。

嗯,“十百千万”。这个提法真的是朗朗上口。但是,这么多城市唯恐人后地争进国家中心城市之列,却肯定不是因为这个提法说起来上口。这其中的原因也正如媒体引用相关人士的说法所道破的那样,在当前的国家发展架构和体系中,一个城市,只要戴上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帽子”,“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和投资倾斜,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交通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文化事业等方面得到优先考虑”;“如果荣膺国家中心城市,势必能带来很多建设项目,经济和交通建设都会大大提速”。

如此一来,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头不啻一艘正待启航的快达轮船,拿到这一班的船票,当然不是小事一桩。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