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沿江城市群规划研究、促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实施省域城乡空间特色规划、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升城市设计工作水平、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新近出台的2017年全省城乡规划工作要点,透露我省城乡规划重大动向。4月16日,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解读系列规划动向背后的江苏发展新思路。
推动沿江八市
更高水平转型协调发展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以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为纽带,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今年开展的《沿江两岸地区城镇体系规划深化研究》,便旨在推动沿江两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和城乡特色共同塑造。
我省沿江地区空间范围涵盖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无锡、泰州、扬州、南通8个设区市,土地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4960万人,城镇化率70.0%,人均GDP11.16万元,以占全省不到1/2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省2/3的常住人口和4/5的GDP,是全省城镇化、工业化的集中区域,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
省住建厅规划处处长施嘉泓表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城镇群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我省沿江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去年5月,中央下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勾画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为我省全面提升沿江城市群发展水平提供了重大机遇”。
本次《沿江地区城镇体系深化规划研究》将倡导绿色、创新、融合发展理念,重点关注与上海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沿江高铁环线,推动沿江八市跨江联动发展;共建沿江特色景观廊道,带动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构筑开发区战略发展平台,促进沿江产业空间绿色创新发展等方面。力争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沿江城市群的国际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
宁镇扬一体化
彰显国际竞争力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关于宁镇扬板块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我省将在国家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等重大区域战略的基础上,落实“发挥南京特大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宁镇扬等板块一体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编制《宁镇扬一体化空间协调规划》。
进一步提升宁镇扬区域发展能级和发展质量,彰显宁镇扬地区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北翼核心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规划将通过共育跨界创新走廊、协同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跨市交通融合、合力建设国家公园、共筑跨界魅力空间、协同建设跨界组团等六方面协同行动,全面构建宁镇扬地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整体战略愿景基础上,规划还将提出创新走廊建设、区域交通、城市轨道、生态保护、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建设工程。
跨省协同
共建徐州都市圈
记者注意到,2002年12月底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2020)》将进行修编,以提升徐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苏北地区加快发展。
此次修编从国家战略、区域融合角度,将淮海经济区、淮海城市群、沿东陇海城镇轴作为研究范围。其中,淮海城市群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枣庄、济宁、淮北、宿州、商丘等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市;沿东陇海城镇轴包括沿线徐州、宿迁、连云港及所辖县市。
规划修编时将更加关注都市圈发展协调,关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区域山、水、林、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与管控,划定区域蓝线、绿线、黄线控制线体系,对采煤塌陷区、重要山体、河湖湿地等重点生态资源提出生态修复措施,合理引导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同时,统筹区域基础设施,构建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统筹重大区域基础设施通道布局。修编也将强化核心城市功能提升,深化都市圈核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县(市)、小城镇发展指引。
让大地景观
和人居环境诗意共荣
“今年拟提请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从省域尺度明确全省不同地区的特色风貌塑造指引,构建重点特色空间体系,规划建设当代城乡魅力特色区。”施嘉泓还透露说。
2016年10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致力打造发展充满活力、环境美丽宜居、文化富有特色、社会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城市”的人居愿景,已经成为全省未来发展的共识目标。《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将省域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进行系统特色规划。
《规划》拟构建“8廊12片”的省域重要特色空间体系。“12片”包括江南丘陵特色风貌片、高邮湖特色风貌片、微山湖特色风貌片等;“8廊”是省域重点特色空间体系的串联骨架,包括新大陆桥特色景观廊道、古黄河—淮河特色景观廊道、新通扬运河特色景观廊道等。
《规划》还拟打破城乡边界,规划包括南京牛首山、无锡灵山、徐州吕梁山等在内的48处魅力特色区,整合山水、文化、地景、人居、田园、产业等综合要素,形成展现诗情画意的人居新空间和百姓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