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 成都如何担当核心城市的责任?

2017-05-02 10:24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谢佳君

从“1-1”到“1+1” 核心城市的竞争力将增强

成都商报:随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成渝城市群将呈现什么面貌?

肖金成:成渝城市群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成渝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各城市分工明确和功能互补,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首先是综合竞争力要提升,课题组研究提出的目标是区域经济总量明显提升,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产业竞争力增强,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空间格局上,成都、重庆两核独大的局面不断得到改善,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人口、产业、生活要素、经济活动由核心集聚向均衡发展转变,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形成以成渝发展轴,成绵乐、沿江、嘉陵江城市带,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和南充经济圈组成的空间格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成渝城市群内部城际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对外大通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

成都商报: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的两个核心,也都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的壮大对这两个核心城市有何意义?

肖金成:成都、重庆两个大城市都在快速发展,经济往来、交通连接越来越密切,密切之后就需要合作、分工,避免同质竞争,变“分力”为“合力”,促进两个核心协同发展,形成合作共赢的机制,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增长。这就是做城市群规划的目的。

对核心城市来说,都市圈、城市群的价值可以这样看待。在核心城市一城独大的状态下,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更多是虹吸、竞争的关系,区域城乡呈现“1-1”的状态,内部总体平衡,区域在对外竞争中没有影响力。随着城市群的发展,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关系更加明显,呈现“1+1”的状态。城市群成为一个没有障碍的统一体,城市群内部的产业、人才等资源要素都能够为核心城市所用,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的金融等服务业能够覆盖更大的区域,商贸业获得更大的市场。整体而言,核心城市的经济活力、影响力、竞争力都会进一步增强。

世界级城市 创新驱动对城市产业非常重要

成都商报:你认为,《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对成渝城市群,尤其是对成都、重庆这两个核心城市有什么期待?

肖金成:成渝城市群是一个国家级的城市群,应该说,《规划》的制定也对一些城市怀有期待,希望培育产生世界城市。这一类城市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在世界上能够有竞争力。主要涵盖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考验城市的产业实力是不是很雄厚,制造业有多少品牌,市场是不是覆盖全国乃至海外,有多少跨国公司,有多少世界500强企业;第二是文化影响力;第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如何,科研院所是否集聚,人才是否聚集。

成都有自己的优势。四川盆地的腹地广阔,有将近1亿人口,产业聚集力比较强,周边城市的支撑力也比较强。随着未来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前提是产业结构要合理,人才、技术、品牌、规模和竞争力都要得到加强。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弱势,比如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的约束。

成都、重庆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力度。这个区域市场广大,工业品能在这里找到市场,当地农产品又可为我所用,和成渝很有互补性。

成都商报:对成都这样的核心城市而言,工业意味着什么?

肖金成:对成都来讲,还是要发展工业,并在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首先是工业创造财富,也带来就业。同时工业品的一大特点是市场半径很大,附加值可以很高,且可以销售到全世界。其次,服务业服务于工业,没有第二产业的发达,服务业不可能发展起来。美国之所以出现金融危机,就是因为虚拟经济极度发达之后,和第二产业脱钩,最后演变成虚拟经济的自我炒作,全是泡沫、空转,没有工业支撑。所以,对城市发展而言,工业是最重要的基础。

工业也分为多个层次,核心城市要发展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低附加值的工业要转移到周边城市,实现成都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变成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这样的产业拥有极强的竞争力,城市经济质量得到改善。

另外,创新驱动对城市,尤其是城市产业非常重要。但创新不是无条件的,首要的就是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高素质的人才、畅通的机制保障。成都聚集了一些人才,但在投入上可能不足,投入不能只靠政府,要依靠企业来加大对创新的投入。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