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顺昌元坑:围绕“三问、三答” 推动历史文化名镇科学发展

2017-05-23 11:04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苏文

编者按: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顺昌县元坑镇是“活历史”,元坑现存的文物是历史见证,是不会说谎的历史存档。近年来,元坑镇党委围绕“为什么要保护、怎么保护、为谁保护”的“三问”和“为根和魂的传承、依靠群众抓保护、一切为百姓而保护”的“三答”,千方百计让文物资源活起来,努力发挥文物的文化服务功能,拓展文物的社会宣传效应,挖掘文物的经济潜在价值,让各类文物更好地资政育人、服务经济、提升品位、扩大影响。

特色元坑古镇之美

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位于顺昌县西南部、闽江上游金溪河畔,是早期福建土著先民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早期福建与中原之间的重要交通孔道。元坑历史上开发很早,入宋之后,由于杨时、游酢、朱熹等理学名家的传道授业,培育出了廖刚、廖德明等多位理学名家而声誉鹊起,享有“理学名邦”的美称。入明之后,元坑经济持续繁荣,村落建设长盛不衰,保存至今的文物古迹因而面积广大,格局完整,且历史建筑成片分布,人文习俗传承有致,是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典型代表。

在顺昌元坑镇随处能可见古水井、古祠堂、古牌匾、古桥、古庙宇等,它们融古朴、典雅、富丽、秀巧于一身,表现出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浑厚的文化底蕴,富有较强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元坑古民居大多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且多数是单层的砖木结构。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前辟天井,侧设两厢卧房。厅堂四周雕刻着历史人物故事及各种木雕图案。厅堂之间,家具陈设古朴雅致,中堂与立柱之上及两厢外壁间大多布置颇有品位的字画,且有防止字画被风吹起的木制横轴,横轴两端还刻着生动的花鸟人物。有的还悬挂着木刻的楹联,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古镇元坑村中另一特色就是规模宏伟、装饰精美的姓氏宗祠了。九村村的蔡氏宗祠、福峰村的肖氏宗祠、秀水村的吴氏宗祠、曲村村的张氏宗祠……座座都耸立着高大的砖雕门楼,无论规模大小、装饰精糙,都是宗族兴衰强弱的象征,共同见证着曾经商贸的繁荣、商贾的富贵与家族的兴旺。宗祠内庭院宽敞、厅堂空阔,每每节日庆典,姓氏族人就在这里聚集议事、公祀祭拜、娱乐休闲。长长的拴马石、宽阔的停轿坪边,就是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的吴氏宗祠。门楼、前厅、戏台、回廊和后堂一字排开,在壁面上雕刻着各种繁琐的花纹。

在秀水村的古民居里,我们不时见到显示主人文化品位的对联、牌匾,被安放在正门、正厅中。比如清代名臣、书法家刘墉就为秀水村陈氏先祖陈瑚五十大寿题赠了一副镏金寿匾,“德耀乔松”四字至今熠熠生辉,这将僻远的乡村与繁华京城联系在了一起。

文昌廊桥见证历史变迁。“桥长146米,宽6.5米,由208根廊柱和1000多片雕花组成,光柱子与柱子之间的隔间就有49间。”村里老人说起这座闽北最长的廊桥时,个个如数家珍。有着“本土民俗专家”之称的余钟纯老人告诉记者,文昌桥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当时桥是四廊式屋形结构,全长149米,规模大而雄伟。此后廊桥历经几毁几建,到上世纪70年代只剩下旧桥基。2009年年初,当地政府和群众筹集了上百万元,请来会修廊桥的工匠在原址原样修复了文昌桥,“桥的石基都还是古时候留下来的”。在文昌桥附近还有修建于明清时期的关帝庙、文昌阁、天后宫,这三个建筑呈三角状守候着廊桥。目前,他们又在这里新修一个公园,让桥、庙、阁、宫融为一体。

依靠群众共保元坑古镇

立足实际,发挥主动性,依靠群众做好保护工作。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化地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中吸取智慧,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要建立起适应科学发展的决策、执行、监督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敢于“还权于民”,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动员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实践。

不大拆大建。该镇在开发建设中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好山、水、田、林、园、塘等自然资源。注重修复农村的生态环境,对山边、水边、路边进行洁化、绿化、美化。对传统村镇保留着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屋、古厝、古树、古道、古物中,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和利用,实现聚落保存、古屋重生、闲置空间再利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探索新路子。

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该镇在建设中突出乡村特色,避免农村模仿城市的痼疾、避免“千村一面”的遗憾。特别是在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贯彻“六不六多”的建设原则,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村里的宽马路,不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此外,在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视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记忆、宗教传衍、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生产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复活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


不拘泥于统一模式。该镇在建设中注重挖掘本镇特点,做到“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同时,还将利用自身特点,大力培育乡村花园、乡村酒店、乡村民宿、休闲农庄、观光农场等新型业态,发展风情小镇、朝圣小镇、民俗小镇、宗祠小镇、智能旅游等特色产品,让传统村落“串珠成链”,不断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据了解,该镇13个建制村有8个村114户农民落户新村,现正进行徽派式立面改造,与旧村青砖、黑瓦、风火墙为表形特征的闽北古民居建筑群遥相呼应,两村间隔的百亩景观农业带由300米游步道相连……,古村又添更美新貌。

2010年闽北爆发“6·18”特大洪灾,元坑镇在灾后重建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通过拆迁新建、整理改建、合并新建等多种模式,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另辟新址规划建设东郊“徽派式”中心村,在古村落中不再批地建房,保持“修旧如旧”风格;成立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恢复文昌桥、东郊“三大栋”等古建筑群,并对镇区沿街立面“拆新留旧”亮出古镇风貌。

创新发展中的元坑古镇

一切为民,保护与发展兼顾,让居民有获得感。该镇党委从 “保护古镇,就是为了百姓”的高度出发,主动服务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创新服务方法,以机制创新增强服务群众的动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增强服务实效。

随着顺昌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张纪中版新《西游记》的开播,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到顺昌游。因此,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元坑,应努力搞好古镇建设,发挥特色优势,打响古镇品牌。

据元坑镇党委宣传委员、武装部长张文介绍,自元坑2010年被国家住建部及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来,镇党委、政府先后聘请省里的专家,帮助制定了元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总体规划、镇区总体规划和东郊村至秀水旅游线路专项规划,成立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方面积极进行项目策划,向上争取项目;另一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特别是着手引进境外资金开发古镇,做大做强古镇旅游产业。

据了解,目前古镇旅游开发规划,已初步设想开发仿古街线路、仿古生态线路、原古线路,这三条旅游线路总投资需1.3亿元。总体突出一个“古”字即古镇特色,立足一个“精”字即精品旅游线路,贯彻一个“绿”字即绿色原生态农家乐。

元坑古镇作为“维系着中华文化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的传统村落,为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民族特色、古代遗迹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体现了千年古镇之美。

张文表示,镇党委、政府有想法、有思路、有规划,但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这四个方面成为保护和发展元坑的困境。他想通过我们媒体传递千年古镇—-元坑人民的声音:给我一份力量和支持,我们会给历史和公众一份惊喜!

千年古镇——元坑,值得我们相信和期待!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