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共享街区是街区文化建设的前提

2017-06-01 14: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邱玥

浙江绍兴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上海特色里弄田子坊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北京胡同里玩耍的少年汪力迪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街区文化: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南宋临安的市井街道、明代北京的胡同、近代上海的里弄等,都承载着各自时代的历史与生活的记忆,这些街巷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珍宝。“要尽快挽救小街小巷,它们是街区文化的发生器,更是邻里精神的庇护所。”东南大学教授段进这样呼吁。

“街区承载着集体记忆”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老旧街区的更新迭代,一批类型多样的城市街区在各地快速生根。然而,在各地街区建设中,“重建筑,轻环境;重局部,轻协调”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城市盲目跟风,街道景观千篇一律,缺少对本地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保护与挖掘。

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指出,城市风貌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历史演变积累的过程。良好的城市风貌,必然是基于城市文脉的积淀,基于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与巧妙利用,基于对居民需求的客观评价与妥善平衡。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认为,看待旧城区的街区文化,需要从文化经济学的视角去透视。“不能只看到旧城街区老旧不时尚、基础设施弱,不能只关注街区的土地价值,要看到街区承载着历史,承载着集体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和归宿感价值,也就是乡愁。”

“大量的国内外案例表明,对于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街区空间,只要通过城市织补、社区营造,并恰当地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创意内涵和功能,不仅可以传承城市文脉,而且最终会超越通过房地产开发所获得的土地出让金收益,产生丰厚的、可持续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吕斌说。

石楠指出,一些规划和建筑方案的决策,要对历史保持耐心,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益,只顾求快、求新、求大。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城市空间品质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文化与艺术的累积,而不是建筑物的堆砌。

“是中医的调理,而不是西医的截肢”

“相由心生。”多年从事勘察设计的段进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城市街区外在风貌的畸变,其根源在于内在认识的误区。“伴随着传统街区的消失,欧陆风、奇奇怪怪的建筑占领了我们的城市,这不是简单的建筑风貌问题,实质是传统街区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

一味重建不妥,但恋旧就是好的吗?那也未必。吕斌指出,一些传统街区历史悠久,然而除非是违章私搭乱建的部分,否则可以说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记忆,不应随意拆除。在保护传统街区历史风貌的方法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被称为“修旧如旧”的手法。正确的“修旧如旧”应该是尊重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原风貌”,维系街区历史风貌的“原真性”,而不是用现代人的主观意愿,把街区的风貌硬性定格在历史上某一个特定时点的风貌,比如康乾盛世的风貌。这样造出来的街区风貌看似“修旧如旧”,其实是“造假古董,滥用符号”,甚至把具有生命力、市民喜爱的业态都做死掉了。

以此来看,不管是媚洋追新,还是刻意仿古,都是不尊重街区本身历史文化的表现。受访专家指出,城市街区改造不能大拆大建,但也不应过于小心翼翼。为此,“有机更新”——作为城市街区的一个概念被提了出来。

“是中医的调理,而不是西医的截肢。”石楠认为,城市街区有机更新首先要完善功能,要从城市生命体的角度来看待街区。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永恒的。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始终是城市街区演进的重要驱动力。但关键在于是否基于满足功能需求,同时是否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在吕斌看来,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第一原则是要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进行整体性保护。“保护街区文化并不等于一个建筑都不能拆,重要的是要留住具有遗产价值的历史风貌。”

事实上,中华城市文化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大家熟悉的老北京、老苏州都是世界城市文化的瑰宝。段进指出,“轴线”“序列”等空间组织方式,“胡同”“水巷”“园林”“合院”等特色空间场所,都是我们重要的传统空间文化基因。

“在鲜活的当代生活中敢于并努力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传承中华空间文化基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是我们的街区我们的城市有特色、有味道、有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的时代使命。”段进说。

“老居民都没有了,街区文化的传承也就不存在了”

“喧嚣的大马路车轮滚滚,安宁的小街小巷无处找寻。”段进认为,随着以机动交通为主体的现代交通体系的建立,以步行为主导的原有城市街巷体系遭受了系统性的破坏,城市居民的步行环境日益恶化,而这些消失的小街小巷往往是人们在街区交往的中心、街区故事的发生地、街区文化承载的重要场所。

与此同时,吕斌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实施活态的保护,或者说叫“活化”。然而,当下也有许多地方打着“活化”的旗号,却在过度的商业运营中走向歧途。吕斌认为,这严重损害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价值,违背了活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初衷。

吕斌说,关于城市街区修补和提升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基于社区”。所谓“基于社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依靠社区,要鼓励社区参与;二是最终要营造社区,要营造一种宜居宜业的和谐社区。疏解人口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把原住民全部迁走,更不应该全面“绅士化”。“老居民都没有了,街区文化的传承也就不存在了。”

街区文化是在普通市民的日常交往中形成和传承的。在段进看来,当前街区建设没有充分重视人的因素,是街区文化衰败的主要原因。他指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的街区建设让位于封闭大院和封闭住宅区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街区在很多地方实际已经不存在了。

“原本自由共享的城市街巷被围墙和门禁所分割,这种物理空间分割也影响到社会人群的公共交往、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是街区文化建设的大敌。”段进认为,共享街区是进行街区文化建设的前提。每一个有活力的街区,总是居住、工作、服务、休闲众多功能的有机结合。段进强调:每个城市都需要强化富有活力的街区建设,唯此,街区文化才能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 邱玥)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