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张杰:文化创新助推景德镇城市发展转型

——景德镇城市修补规划实践

2018-12-13 08:45

导读

本次景德镇城市修补工作的核心诉求,是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延续并彰显丰厚的以陶瓷文化为灵魂的城市文化,通过文化空间重塑和文化产业创新,“外修形、内提质”,使城市遗产、城市生活、城市空间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

一、全面诊脉,明确工作目标

城市双修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体系,需要应对多方面的城市问题。景德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城市发展正处在以生态文明和文化自信为基础,优化发展方式、改变生产模式、文化创新驱动的城市转型期。本次景德镇城市修补工作的核心诉求,是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延续并彰显丰厚的以陶瓷文化为灵魂的城市文化,通过文化空间重塑和文化产业创新,“外修形、内提质”,使城市遗产、城市生活、城市空间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

外修空间还文化尊严,图为修复后的徐家窑(陶文旅提供)


内修功能展文化自信,图为熙熙攘攘的陶溪川周末集市(陶文旅提供)

二、规划引领,梳理工作内容

景德镇城市修补坚持规划引领,从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出发,以城市问题解决为导向,制定科学的系统规划方案,统筹指导后续实施工程项目,引导景德镇城市发展转型。

景德镇城市修补技术路线(清华同衡提供)

景德镇城市修补工作特别注重对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通过对城市山水相依为势、陶冶延绵相因、街坊纵横成趣、产业承古塑今等文化价值的提炼、整理,并落位在城市空间中,更好的进行遗产资源的保护、活化和复兴,引领文化创新。

在彭家弄凤楼中,举办了名为“器以载道”的展览,系统性的展示了景德镇传统瓷业发展脉络研究成果,以文化挖掘作为文化复兴的基础。(清华同衡提供)

三、精工细作,项目实践带动

在重点工作安排和选取时,优选文化主题下高复合性和示范性的项目,通过对综合问题的解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全民参与城市双修的热情。

1.大陶溪川旧厂区改造

景德镇大陶溪川区域包括宇宙瓷厂、为民瓷厂、万能达瓷厂和陶瓷机械厂等重要的近现代陶瓷厂区,是景德镇建国后陶瓷产业延续、兴盛和衰败的重要见证。大陶溪川旧厂区改造是对城市衰败产业空间的重塑,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创新的重要探索。

景德镇近代旧陶瓷厂区分布和大陶溪川范围(清华同衡提供)

大陶溪川以宇宙瓷厂为启动区,规划遵循“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环境营造”的总原则,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了大量的煤烧隧道窑、圆窑和各个年代的老厂房。通过对老厂房、老窑炉的改造修缮和活化利用,使这些老旧空间焕发新的活力:昔日炉火熊熊的烧炼车间,成为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和美术馆;过去灯火通明的彩绘车间,入驻猫屎咖啡等品牌企业;老一辈陶瓷科技人员工作过的中试所,改造成配电间;曾经瓷声悦耳的选瓷包装车间,成了国际陶艺家工作室……

陶溪川厂房和内部空间改造前后对比(清华同衡、陶文旅提供)

改造后的陶溪川,成为了城市精明增长下新的发展点,吸引着大量的当地居民和多元的外来者,参与到景德镇历久而弥新的陶瓷艺术创作、展示之中。以产业空间的文创转型,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展示城市文化自信。

图为夜晚的陶溪川游人如织(瓷都晚报提供)

陶溪川以景德镇举世闻名的陶瓷文化为敲门砖,沟通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跨界”联通:2018年端午节,陶溪川尝试性地举办国内首个街区音乐节--“陶溪川·宇宙”音乐节,邀请多位音乐大咖和文化学者参与,以瓷为媒介,以音乐为桥梁,搭接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以全新的方式诠释历史文化空间功能复兴。

图为陶溪川音乐节现场照片和海报(清华同衡提供)

陶溪川二期的厂区改造正在进行,未来将形成集陶瓷文化产业、陶瓷文化教育、城市公共服务、城市休闲安逸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

图为大陶溪川方案效果图(清华同衡和华清安地方案)

2.御窑厂周边彭家弄、义思井等传统街区织补

御窑厂是景德镇的灵魂,而御窑厂周边自古“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作坊生产区,同样是景德镇陶瓷生产发展、景德镇独特陶瓷文化构建的基础。彭家弄、义思井、徐家窑、明清窑作群等区域,保留了景德镇“一两座窑集中烧,三五个作坊围着做,十来户人家边上围”的传统肌理格局,留存的民窑、会馆、戏台,以及作坊、商铺、民居等建筑,都是一代代居民记忆中的生动场景,是景德镇人共同的乡愁。

传统作坊中的陶瓷生产记忆(来源于网络)

随着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变迁,传统空间格局与历史建筑遭到侵占与破坏,片区活力不足、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日益涌现。城市修补工作,在保护文化要素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清理不协调建筑,重新利用荒芜空地,补齐沿街界面,恢复历史场景,利用历史材料、传统工艺塑造各时代交融的历史街巷界面;打通断头路,组织空间流线,以文化径串联散落城中的资源点,使御窑厂、御窑博物馆、彭家弄、明清窑作群等传统街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紧密的展示系统。

御窑厂北部的彭家弄街区是景德镇“陶阳十三里、一百零八弄”中的典型代表。区域院落与建筑修缮践行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在保护街巷格局的前提下,加强建筑结构、完善房屋采光通风性能,提升街区的舒适度。

图为彭家弄街区实施鸟瞰图(图片来源:中建一局)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明清窑作群和徐家窑,曾经是“官搭民烧”的御窑厂附属工厂。窑作群按照原样不落架修缮复原,重现了景德镇完整的窑作体系,成为老城区重要的地面工业遗存和文化地标。(瓷都晚报提供)

修复后的湖口会馆,是“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景德镇现场会”的临时就餐区之一(张杰教授拍摄)

御窑厂周边传统民居,修复成为今天的玉窑展厅(黄国军拍摄)

御窑厂周边传统坯房,修复后仍作为唐窑柴烧坯房(孙景平拍摄)

御窑厂周边传统民居,修复后作为唐英学社展示空间(黄清华拍摄)

3.御窑景巷滨江防洪堤改造

御窑景巷位于历史城区北部昌江沿线,2011年以前,这里是一个完整的老街区,后由于防洪工程需求,临街传统建筑全部拆除,新建的防洪堤割裂昌江和老城,传统生活承载空间丧失。本次城市修补从历史文化传承、传统生活复兴、滨河景观提升的角度,进行整体空间的街巷整治和风貌提升:按照“不复建、改为公园绿地”的指导思想,将既已拆除的片区用于市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通过设计三级台地弱化防洪堤体量,堤顶功能平台延续城市与昌江的联系,恢复历史景观。

空间修补后的御窑景巷(瓷都晚报、清华同衡提供)

在研究历史格局、传统民居、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建16栋建筑补齐沿街界面,重点塑造3处景观节点,修缮6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整治22处不协调建筑,完成了对城市肌理的织补;对中华北路采用传统材料重新铺装,建立单向循环的交通系统,市政管线全部下地。修补工作极大提升了传统道路沿街风貌和通行能力。

御窑景巷糖果店和龙船弄改造前后对比(清华同衡提供)

正在建设的中渡口码头及以南区域,与御窑景巷相连接,营造滨昌江整体古朴的文化空间氛围;建设风雨连廊,塑造舒适的立体交通步行体系,提升昌江观水空间;未来逐步恢复中渡口码头,彰显景德镇渡口文化的同时,满足人们的亲水需要。

改造前的滨江堤岸与改造后的风雨连廊(清华同衡提供)

中渡口码头历史照片(来源于网络)和改造方案(清华同衡提供)

景德镇城市修补规划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清华同衡技术顾问张杰的指导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多家设计团队参与,开展了“陪伴式成长”的长期跟踪服务,通过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多专业人员的长期驻地办公,统筹城市修补规划与项目工程实施,保证城市修补工作以文化传承和产业创新为核心不走样。

结语

景德镇城市双修工作开展了以“改善生态环境、补齐功能短板、提升服务水平、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工作,以文化复兴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内生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促进城市转型;最终提升百姓归属感,提高城市吸引力,吸引“景漂”、“景归”群体,重现“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国际瓷都风貌。

注:稿件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