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学会声音 > 正文

石楠:寻求生产与消费平衡的发展模式

2019-04-08 09:25 来源:城市规划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城市规划》2019年第1期的“编者絮语”中表示,城市规划一直试图寻求生产与消费平衡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加强对消费需求的研究,重新认识以生产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重新认识以生产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等三方面的建议。

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这是老一代规划师的集体记忆。据说曾有领导人希望,工业化能带来放眼望去满目烟囱的壮丽场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一五”时期的156个重点项目就是很典型的案例。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消费曾经是一种带有某种负面意味的词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常会看到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的说法,甚至有人预言,中国将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波动,特别是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出口面临障碍,如何开拓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经常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

城市规划一直试图寻求生产与消费平衡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初期,规划师们就强调生产生活的平衡,一边开矿山建工厂,一边建住宅配商店。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划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试图改变只重GDP,忽视生活质量的现象。在空间布局上,把最核心的区位分配给属于消费领域的各种设施,在技术指标上,规定了严格的配套设施标准。然而,客观地讲,规划师对于消费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应该加强对消费需求的研究。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眼下我们不少分析研究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与“满足最终需求”、“增强消费能力”的要求还有差距,什么是国内需求的总体态势?什么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未必是每个规划师关切的重点。如何从规划的角度搭建需求与消费的链条,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清晰的线路图。不同年龄段、收入层次和文化水平的人群,各有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如何在规划中得到合理尊重和恰当体现,还没有系统的解决方案。需求不清,自然难以谈得上促进消费。

其次,应该重新认识以生产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生产与消费的失衡,重视投资,特别是生产性投资,往往具有一定的惯性。从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市场和消费始终是核心因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8%,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内需的一个重要轮子。准确把握经济增长的动力,为城市未来发展谋划好空间支撑,需要我们从消费和投资两个角度研究问题,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空间开发适宜性两个方面寻求平衡。

第三,应该探索消费者为中心的空间布局模式。传统的以商品销售和服务供应方为中心的布局模式,在消费日益多元化、细分化的大环境下,已经面临巨大挑战。怎样确保不同消费需求和消费喜好的居民,在空间上得到公平的对待?如何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生产性消费、居民日常消费的需求?创新城市功能组织方式,是一个具有广阔探索可能性的领域,并且会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笔者当然无意夸大消费的重要性,在出口受阻、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消费是与投资和出口同等重要的事情,应该更加重视消费,应该意识到城市规划有助于改变经济下行、内需不足的状况。我们已经意识到,基础设施不是配套设施,而是对资源环境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样,消费也不只是吃吃喝喝,不只是商服配套,不仅有商品消费,还有服务消费、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空间消费,消费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大事,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是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

本文来源:城市规划。原文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2019年第1期。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尹稚:城镇化要从“进得来”到“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