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伍江:关于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考

2018-01-19 10:0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17年11月19日上午,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复杂与多元的城市更新”举行。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作题为《关于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考》的报告。

伍江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以下文字为小编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一、城市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

城市更新不是一个新词,广义来说,中国快速的城市改造活动就是城市更新。我认为中国过去的城市改造行为到了要转型的时候,城市更新也可以把它叫城市改造2.0版,但容易混淆,所以更多人称为城市更新。

很多学者提出叫“城市复兴”,但“城市复兴”的内涵不包含城市的改造和更新,不改造、不更新也可以复兴,城市要变,但这个变跟以前的变不太一样,所以叫城市更新。我个人比较推崇城市更新加上“有机”两个字。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城市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非常像一个生命体。在城市形成之前,可以有规划,可以没规划,可以有强制的人为的决定,也有弱势的自然的发生。

城市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很多方面不受想象、能力的干预,这个过程非常像一个生命的过程,生命一旦产生,它就开始遵循自己的规律,你要想改变它,有的时候是可以的,这种改变是有限的,不能过分干预,而且有的地方不能干预,因为城市有这样的性质,所以看作一个生命体。

城市具有生命体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断的发展。生命是需要延续的,一旦断掉不发展了,这个生命就没有了,城市也一样,也会死亡。但今天讲的城市发展、城市更新,本意是希望我们的城市不死亡,希望它越来越好的发展。因此,城市既然是一个生命体,它的演变、变化必然是一直在发生的。

很多人说一个城市一旦造好就不动了,如果你把城市看成完全的物质体,没有生命,这个逻辑也许可以成立。如果把城市看做生命体,这个逻辑就不成立,城市总是要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不断更新应该是其永恒的主题,城市更新正是持续不断的生命表现,一旦城市凝固不动了,就失去了生命力。

前些年大拆大建的改造,不就是一个更加快速的、更加大尺度的生命新陈代谢活动吗?的确是这样,但是作为一个生命,新陈代谢活动不能够永远在大尺度上进行,就像任何一个生命体一样。

人体作为生命体,新陈代谢活动是在细胞层面的,不可能今天换个胳膊明天换个腿,所以对于城市而言就是小规模、渐进式的,而非大规模的。所有的新陈代谢活动都要遵循规律,一旦出现不应该属于它本身的东西,那就有问题了。过去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必须要结束,城市更新必须进入有机轨道。

二、城市更新的价值判断

2016年10月20日联合国第三次人类居住大会通过《新城市议程》。《新城市议程》特别关注:

1.包容性发展

城市的包容性发展指的是城市的公正、公平、消除贫困,让所有人都能够有尊严地在城市生活,社会的分层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是如果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可以让不同层次的人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2.绿色发展

城市本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但20世纪初,城市发展的很多方面都给地球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绿色发展就成为城市化过程的主题词,绿色发展保证可持续性。

3.韧性发展

我们今天的很多问题,有些是自己制造的,有些不是自己制造的,不管什么样的问题,都还没有找到一个万能的答案,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灾难不是我们人为的力量所能够阻止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人类的智慧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城市的韧性发展,是指应对气候变化,抵抗各种冲击等问题。

4.有序发展

过去我们在全球语境下谈论城市发展的时候,一般避免这个词,因为有序发展好像与专权有关。最近这段时间,包括西方国家也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社会并非真的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可以完全自动的不加干预的健康运行,人为的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发展的有序性非常重要。

这些共识恰恰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比较理想化的城市发展,或者是城市更新的价值判断。城市改造也好,城市发展也好,背后是有价值取向的,这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三、什么是城市有机更新?

1.不断提升城市功能

城市必须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城市的功能,而城市的功能随着时间会变化,所谓的城市更新应该不断的满足不断变化中的功能需求。一个好的城市需要一个好的城市更新过程,通过持续更新,让城市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和优化。

在功能主义思想里,认为一旦城市空间不符合需求了,我们要给他新的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是一一对应的,空间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功能的合理性。而我们发现,如果简单的理解这句话,很容易引发城市功能一旦不满足需要就被拆掉的情况,而我们讲的城市更新不通过拆,而通过适当的更新就能够满足,它需要内在的提升,而非手动提升。

什么是城市更新?创造最适合于人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的根本价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等对于理想城市的功能判断不一样。有些城市的更新一味地追求更理想的模式,而是否符合中国地理禀赋,是否符合中国的文化,并不重视,这是今天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由于特殊地理环境,城市土地并不富裕,需要通过更多高度集约的资源使用让城市有效。但是要节约使用资源的时候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自然环境给人带来的享受相对下降了。人居更应该包括人文的观念、高品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城市更新的不足。

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矛盾发生了变化,城市服务在过去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时候,用基本配套来解决,就像过去用各种票来买东西一样。今天不是这样了,城市公共服务需要更多,这是人幸福指数很重要的方面。过去在配套的思想上,所有的服务设施都是按照理性计算算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满足最低需要,但是不能满足更好的选择。如果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约束,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市场一定高于需求。但是你一旦把市场放开,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因为它是绝对独立的。市场在配置的时候,会考虑便利度,不便利的市场得不到回报。

所以,城市的配置更多从便利度出发,这是城市更新中所缺少的。城市的有机更新是在功能上不断的调整,不可能对城市空间进行整块的划分,要大大提高便利性。同时,无论是从便利性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城市活力的角度考虑,城市的功能混合都是必须的。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城市由于规划的体制,造成很多空间、用地、建筑都按照功能区分的,这种思想必须打破,如果不打破,城市无法有机更新。

修补城市,修补什么?对于市民而言生活的便利度很重要,不管城市多美好,对于每个市民来说,城市不是均衡的。所以我们讲的修补不是指旧城市的修补,而是新形成的区域需要修补。

2.使城市更具人性

什么是城市的人性?方便是最大的人性。所以普通人衡量好城市的时候,第一是方便,第二才是其他方面。不同的文化区域幸福追求不一样,在东莞没有水饺店问题不大,在东北不可想象。为了追求生态大量造公园,但是每个公园只对应一种空间,城市就变得非常枯燥。再比如大量的绿地能够极大地提高生态效益,但是人不进去,人不方便,也有问题。

还有城市的公平正义,在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上,公平正义的程度是相当低的。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把城市空间资源的分配完全交给了市场,市场是逐利的,城市底层人民不幸福的城市不是好城市。在整个社会比较贫困的时候,为大多数服务就意味着为全社会服务,当整个社会总体比较富裕的时候,大多数的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城市底层就变成了关键少数,决策者对底层关注不够,就有问题。

还有老龄化的问题,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在决策层面重视得很好,独生子女这一代放开了二胎,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慢,这是有惯性的,这种情况下城市老龄化的进程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一旦城市人口流动性弱,老龄化越来越高,城市就会死气沉沉。当然,不是让城市人口盲目增长,而是说不能把控制人口当做城市发展的前提,人口少了,资源相对富裕,当然会好,但是忘了由此而引发的问题。

3.使城市更具活力

城市的更新不在于让城市更加漂亮,而是让城市更有活力。今天的城市改造让城市越来越漂亮了,这种漂亮是表面的,忘记了城市形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城市不应该追求空间的构图效果,应该追求人性和活力。怎么样活得舒服才是好城市,而不是看着漂亮。

城市当中有很多空间可能不是那么规范,在专业上叫非正式空间,如果城市的一切非正式行为都被认为是违法行为,城市里的活力就会消失殆尽。

城市的活力在哪里?第一是城市开放空间,唯有共享空间才是大家一起享受的,城市开放公共空间也是有层次的,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街道空间,今天的街道是交通设施,其非交通功能被大大否定了。城市里某一个细胞如果太独立,跟周边没有关系,太封闭,这个细胞就是癌细胞,我们的城市太多癌细胞了。

4.使城市更具韧性

城市经过更新应该更加具有韧性,几十年的发展不能说中国的基础设施不好。但是问题也来了,城市的抗击能力有多强,很多城市短短几十年还不能足以接受检验。整个城市的硬件运转与管理理念是有关的,同时要健全城市避难系统。

5.使城市更具可持续性

有机更新的目的在于使城市更具有可持续性,城市在地表建设,本来就是地表的一部分,对于地表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自然循环活动,不能破坏。

当然,在整个城市的土地资源非常受约束的情况下,不能简单的通过空间正向的提供,来满足我们的生态效应,因为不够。我们说生态需要系统化,所有的东西包括人的行为在系统里都要提高效率。

6.延续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城市和建筑的使命在于使用,因此所有与城市相关的建成遗产的保护根本出路在于适度利用并得到活化。我经常说规划界谈文物保护和文物界不一样,我们更关注的是活化和使用,前提是你必须对它的破坏降到最少乃至零。

对于规划师而言,在保护历史的同时要想办法把新的功能植入进去。我们在规划管理过程中,精确度不够。有的地方历史保护很重要,有的地方生态保护很重要,这些重要的要求应该纳入到精细规划,并且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在历史保护当中,历史文化经过活化具有商业价值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也有底线。你是为了旅游搞保护还是为了保护搞旅游,这不是对立的,关键是守住保护的底线。

我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城市的历史保护不仅仅是建筑物,城市本身是比任何一个建筑单体都更具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就是遗产,它比一个建筑单体大得多,但是城市的价值体现在布局、空间特色、空间肌理等。

有的时候在大的背景下拆除历史建筑被看作是不正确的,能不能两全其美,照顾历史保护和开发,特殊情况下未尝不可,但绝不是必须做的。城市的价值在于整体性,空间肌理变得很重要。

7.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套

城市更新需要政策配套,首先是规划用地的问题,在旧城区里,如果要做到不大拆大建,让它的功能有所提升,就不可能按照以前的方法。

城市的改造更新是自上而下的行为,忽略了自下而上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多元投入保护和更新基金及其投资回报环境,我们呼吁建立政府-市场-市民-社会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和规划者-建设者、使用者-管理者-需求者五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探索所有权或使用权所有者按照规划参与更新改造,探索城市更新区域内房屋产权盘活机制。当这个城市的使用者无权也无机会参与的时候,城市更新的动力就大打折扣。

8.不断提升城市功能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有一种不好的趋势,就是为了管理者少一点权利,把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所有自由裁量权压缩到零。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空间绝不是简单的指标过程,在这个体制下,造成政府有关部门尽量回避责任。现在上海、北京都有网格化管理,对于小尺度的城市更新有奖励。

微更新,绝不是在政府层面,应该是在老百姓层面。能否在详规的层面多规合一,把城市里所有需要被管制规划的要素都纳入法定的详细规划。

三、小结

城市是鲜活的生命体,城市的生命在于其不断迸发的活力,城市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更新是持续不断的,但也应是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不是破旧立新,而是推陈出新,城市的历史文化在持续的城市更新中得以延续并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城市从而得到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