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梅耀林: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品质提升路径研究

2018-12-29 08:5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18年11月25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二“共享时代中的小城镇创新发展”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三层大宴会厅D召开。学会小城镇规划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梅耀林院长作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品质提升路径研究”的特邀主题报告。

梅耀林 学会小城镇规划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一、小城镇品质的认知

品质提升的对象是小城镇,而我们所说的品质到底是什么?“城市品质”是指城市的精神品位,也是指城市的发展质量,它是品位和质量的统一。关于小城镇品质的研究比较少,“小城镇品质”的内涵,应该是自然的物质环境品质和社会人文环境品质的统一,涉及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水平、文化的状况和居民生活的状态等等,是一个很丰富、极具内涵的概念。

理想中的小城镇应该是什么样的?将小城镇与城市和乡村来比较更易于理解。提到城市,一般会说“宜居城市”,它的特征是繁华、集聚和高效;提到乡村,一般会说“美丽乡村”,它的特征是生态和乡土。但是提到小城镇,一般会把美丽和宜居叠加在一起,称之为“美丽宜居小城镇”。从一些国外的小城镇来看,小城镇是介于城市、乡村二者之间的,它的特征是“精致、宜人、宜居、特色”。当然,小城镇的发展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也还要有它的生活文化底蕴,这是目前对小城镇的理解,这也是对“美好小城镇”的一种理想的描绘。

总的来说,理想的小城镇特征是“精致宜人,特色鲜明,活力宜居,底蕴深厚”。

二、现状特征解析

实际上的小城镇是不是描绘的理想样子,从江苏省和国内其他小城镇的现状来看,并非如此。十年前的公路到哪里镇区就拓展到哪里,到现在来看,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很多地方小城镇还是“一条水泥路,一排卷帘门”,都是“以路为街,以街代市”的状况,同时还会在小城镇看到大广场、大草坪……现状中,小城镇规划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理念繁多,忽视理念的落地性。经常套用一些概念,但在操作性上只追求形式,而忽略了人的感受。

二是尺度失调,建设模式盲目模仿城市。求宽、求大的街道尺度,缺乏城镇街道特质;求高、求特的建筑尺度,导致风貌失调;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等等。

三是缺乏小城镇特色。这与当前城镇化及其建设速度有关。有特色的小城镇,一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下来的;但是对于目前特色不鲜明的地区,都是想要在一到两年或者三到五年有大的改变,通过现有的科技和水平,就会出现千镇一面的现象。

四是出现跳跃建设、空间割裂。这是在小城镇建设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实际上跟规划是有关系的。比如有的镇现状规模大概是一万人,规划人口往往会达到五万人,如果按照此规模的用地来进行建设,又不把时间因素统筹考虑,仅要在三到五年见成效,一定会存在跳跃性的建设,而这种状态就会诱发很多的问题,包括空间的割裂、公共服务设施不集聚、老镇活力丧失等。

五是生态阻隔,包括排斥乡土、用城市建设手法破坏小城镇原有的生态环境基底。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城镇快速扩张和工业园区建设直接占用或破坏优质农田、河湖水面,导致(集)镇区周边重要生态空间的迅速萎缩甚至消失。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乡镇工业企业的低层次和污染防治能力的不足,导致河流、湖泊、山体等自然环境恶化。

六是规划编制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即使是江苏省这样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体系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提升路径探索

关于小城镇品质提升的政策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不仅仅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去提升,而是必须要在更深层次上,从规划的角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风景美、街区美、生态美、生活美。

在梅院长看来,小城镇一直是不稳定的状态,有相当比例的小城镇会逐渐过渡成为小城市,而且现在也有政策支撑这一转变。还有的小城镇会降为村级居民点。由于小城镇的不稳定性,不同人对小城镇的作用也有不同理解。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小城镇发展的差异性比较大,对小城镇环境整治提升仍有较大的需求。从住建部调查数据来看,小城镇所承载的人口在这么多年中下降的比例很大。从对江苏省所做的调查中发现,苏南地区很多人都愿意留在农村,因为配套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都比较完善,苏北地区人们会跳过镇直接到城市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建设应该怎么办?应该提升小城镇的品质。如何提升?应该包括产业水平、公共服务等很多方面。梅院长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产业,另一个方面是设计。

产业方面。梅院长的团队近期做过一些调研,主要关于如何促进新一轮江苏省小城镇振兴,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小城镇振兴。他们选取了苏北的三个比较典型的镇,分别是位于县城旁边、距县城比较远、在交通干线上。调研发现,在同一个县不同区域里,不同的发展条件与小城镇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教育设施来看,离县城比较近的镇流失率是最严重的,距离较远的镇,尽管流失不是很多,但是规模比较小。对于产业而言,有工业园区的镇,一般镇区规模比较大,人口集聚的规模也比较大。从商业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来看,如果有工业区,尽管镇离城市比较远,但因为有足够的人口,商业的利用率也比较高。综合实际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城镇仅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是无法吸引人口聚集的,最根本的是要有产业,有就业岗位才能吸引人口。这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人口集聚的基础上,才能有规划品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如果具备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在设计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思考。梅院长提出三个方面的支撑,分别是“小而美、精而省、微而宜”。第一是整体形态小而美,规模小、形态美,构成小城镇基本的格局;第二是精而省,精指的是精致建设,省是需要节约建设;第三是微而宜,要有人性的空间和亲切的尺度。

通过一些规划的案例,要做“会呼吸”的小城镇,将小城镇建设融入原有的山水格局中。要做“有记忆”的小城镇,小城镇建设不应是跳跃性的,而是要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产生延续性,需要协调老镇区与新镇区之间的关系。要做“有故事”的小城镇,对现有的资源进行评价,把现存的“小镇故事”向人讲述,挖掘出故事并进行空间落实之后,也能得到小镇居民的充分认可。要做“有活力”的小城镇,将绿网、路网、景观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叠合起来,形成体系,彰显出小城镇的活力。

梅院长最后总结到,有特色的产业是小城镇品质提升的基础,在规划建设上做到“小而美、精而省、微而宜”是小城镇品质提升的设计导向。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