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并已成为推动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巨大力量。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和了解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生产力高速发展,部分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城市化发展阶段。现代城市化又称为都市化。它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市化也是城市文明不断扩张和传播的过程。现代城市通过强有力的政权、雄厚的经济实力、便利的交通运输与邮电信息网络、强大而迅速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先进设施,对周边地区施加重大影响。可以说,20世纪中叶以后,是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
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1950年-1960年,世界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率达3.5%,高于1920年-1930年的2.2%,1930年-1940年2.4%及1940年-1950年的2.2%的水平。发展中国家1950年-1960年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更高达8%。
城市人口稳步增长。城市人口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呈现明显差异。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总体达到80%以上,城市人口增长速度逐渐趋缓,城市化进入自我完善阶段。
出现更多的大城市。人口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带开始出现。1955年,洛杉矶人口为516万,处于第十位;纽约人口为1322万,处第一位。2005年,全球最大的十座城市中处于第十位的首尔人口为1164万;处第一位的东京人口为2884万,分别比1955年提高一倍多。1955年,全球最大的十座城市中,只有上海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发展中国家,到2005年上升到八座。
市区人口向郊外转移。发达国家在城市规模继续有所扩大的同时,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即开始了人口从市区向郊外的转移。这种情况的继续导致原先各不相属的城市连为一体,形成许多大城市带。比较著名的包括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美国沿五大湖城市带、日本的东京九州城市带、德国的鲁尔城市带、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带等。
上述特点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见证和总结,今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会在不同时间经历。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城市从产生、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早期城市、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及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的概念和涵义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城市发展表明,城市化发展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生产要素的集聚性。城市的集聚性首先表现为人口的密集性,城市聚集着大量非农业人口。其次,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城市是一定地域内社会生产力最发达的地方,城市的建筑、物资、商品以及资金的密集程度远远超过了乡村。最后,城市是知识、技术和信息的生产基地,是教育、科学和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
二是城市运行的高效性。城市是人类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交换体系。由于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城市经济运行具有高效性。恩格斯指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
三是城市功能的综合性。作为资源高度集约的经济体系,城市具有生产、分配、运输、交换、消费等经济功能。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居住社区,城市具有工作、生活、休憩、健身、娱乐等社会功能。作为只是高度密集的信息实体,城市具有教育、科技、文化等智力活动功能。最后,城市作为组织结构复杂的管理实体,其运行过程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环节。
四是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在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机制下,城市需要对外开放以保持活力。城市的开放性是双向的过程,它既包括城市向外界的功能辐射,也包括城市对外界的功能吸引。城市发展需要外界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能量、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也需要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商品、信息和管理的输出,获得丰厚的利润和价值回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财富积累和发展后劲。
五是城市文化的异质性。与乡村社会相比,城市人口的种族或民族构成、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和政治意识等,都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饮食习惯,听到各种语言和方言,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城市是多元文化共存、交融和相互影响的场所。由于多元文化并存,与乡村相比较,市民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理性、宽容、时尚、消费和个人主义倾向。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