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取得为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在这70年中, 规划,作为国家治理手段和战略蓝图,对于聚集和合理利用资源,引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结城市规划70年发展的经验,不仅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未来我国规划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在国庆佳节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将陆续精选系列文章,展现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重大发展和成就,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作者:刘奇志
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七十年的发展变化,城市规划专业走出了一条波澜起伏的道路。前十年,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配合重大项目建设,“大干快上”地完成了一批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规划;再二十年,则承担着前十年建设问题的责任而靠边休息;近四十年,又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服务计划及市场双重经济,描绘并实现了一批城市蓝图;如今,规划专业正处在管理转型的过渡期,下一步该如何发展?的确该静下心来认真总结和思考。
1、找准行业定位
回顾这七十年的历程会发现:无论社会公众还是规划专业自身,都在潜意识地认为城市规划是包揽城市所有发展事宜的规划。其好处是与城市长远发展相关的事情社会各方面都会征求规划部门的意见,希望得到规划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但问题是“规划”也因此被社会误以为是城市长远发展思考和运作的唯一工作者,所有长远发展事宜都要求由规划部门来负责完成,所有与长远发展相关的问题也都由规划部门来承担责任。
事实上,为引导城市及社会发展建设,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中组织编制规划的行业及部门有很多,如经济主管部门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主管部门编制环境保护规划、交通主管部门编制道路交通规划、文化主管部门编制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就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管部门也将原来“制定五年计划”改为“编制五年规划”,但这些规划都与城市规划有关联,因为其最终都得在城市及其所辖区域中落地,得由城市规划来落实用地空间,这些规划之间倘若缺乏衔接,相互内容、要求及用地、空间出现冲突,则不仅会造成投资建设者不知依何规划而建,而且还会给违规建设者从矛盾中找到可乘之机,其结果对城市乃至地区发展建设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破坏,规划的社会形象也随之而被败坏。
因此,规划行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既不能以为仅凭自己所了解、掌握的材料和知识就能包揽一切地做好城市的发展布局规划工作,也不能忽视众多行业所组织编制的专项规划,而应该充分了解、掌握并参与众多行业所组织编制的专项规划,主动、及时地做好众多行业发展专项规划之间的用地空间统筹协调工作,真正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2、做好统筹协调
做好统筹协调、推进“多规合一”,现已成为国家战略要求和地方强烈共识,规划行业如何能担负起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众多行业发展规划之间的统筹协调?过去我们所做的规划多还只是在平面图上就用地范围、间距等问题进行协调处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的提高,规划处理的事物不仅需要由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立体来统筹协调空间问题,而且还需要统筹协调管理职责、操作程序、实施时间、工作平台等问题。
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需要得到城市政府各部门的重视及支持。然而,城市众多的管理部门对其职责所直接管理的方面是高度重视,但对其所管辖行业的用地空间规划却考虑较少,例如,武汉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水平、升学率等教育直接效果彰显的方面极其重视,但对全市学校规划布局却考虑不够;同时,各专业部门多为本部门考虑而很少考虑与其他部门的空间协调关系,往往是本行业发展需要用地空间时就去四处争抢,因其是政府部门、做政府事业、有政府支持,结果常常是绿地、学校及体育等公益性、缺资金的规划用地空间被占用;再者就是各部门只顾做自己的事情而不考虑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在政府的年度计划安排中,看上去是为市民的衣食住行有全面考虑,而建设结果常常是“住宅在城东、马路在城南、医院在城西、学校在城北”,市民反映生活不便。
出现上述问题,尽管其职能主管部门确实有责,但无论是政府或是社会最终都少不了还会找规划部门问责,因为这些都与用地空间有一定关系,处理不好这些问题自然会影响到规划的地位及作用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规划部门就必须真正做好“规划引导、空间把控”的统筹协调工作。21世纪初,发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后,武汉规划部门主动与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并提供编制经费支持,联合组织编制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并将教育规划用地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予以管理,从规划立法上保证了学校发展的用地空间。同时,还在随后武汉相关专业部门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全面开展过程中,不仅根据各专业发展要求编制专项规划,同时还注意通过“规划管理一张图”校审,来对各专项的规划内容及用地空间进行统筹与协调;而且还在每年初对上年度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年度建设规划来避免和解决专项规划之间的冲突与空缺。
3、真正以人为本
规划,从编制、决策到实施都离不开“人”,可在近七十年里,因肩负政府主管用地的职责,规划行业潜意识里在以“地”为本进行规划体系完善,从地质、地形到地下、地面、地上,重点围绕“地”做了大量研究,可就规划真正的服务对象“人”则考虑较少,有时甚至还忘了考虑,最典型的是在旧城改建过程中,规划设计多重点结合拆迁还建的用地经济性进行深入考虑,却轻视、忽视区域改建后随着人口规模增加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增加,其中教育、绿化、体育等生活服务设施及用地仍按照全市人均标准来配套甚至挤占,使得改建区内建筑、人口规模成倍甚至成级数地增加,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比量及质却不升反降,社会各方面对规划所提意见常因此而生。所以,如何“以人为本”来进行规划真已成为必须深思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规划应该是围绕人而展开工作,而不能再如“以地为本”的规划重地轻人,尤其是不能只重视描绘用地空间长远发展美好蓝图而轻视市民现实生活问题的及时解决,这就要求规划师必须能真正转变理念及方法。应该认识到:规划师不能只是结合用地及建筑构图来谈空间艺术布局,而应该是重点围绕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需要来盘整用地空间,规划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妥善地处理好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的空间及交通联系,以减少并避免其两者分离所造成的钟摆式交通;考虑如何处理好教育用地与周边居住人口的配比关系,不仅要避免“孩子上学难”,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活动空间;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所有功能用地上都有生产、生活的人,其配套公共绿地若被挤占,即使在远距离甚至郊区多还建绿地空间,也不能满足这些人在其所生产、生活用地上的抗震防火避难需求。为此,规划师应更全面地了解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生态发展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能通过规划管控用地来让全市人民过上舒适、健康的生活。
当然,“以人为本”的规划更应该注意到:规划,既不是为规划师自娱其乐地描绘几张蓝图,也不是为让地方领导卖地或开发商售楼换钱,而是为能真正服务好全体人民。规划究竟该为人民做好哪些方面的服务?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这无疑也是对规划行业所提出的要求。
因此,规划无论名称如何换、岗位如何调,其职责的实质和目的应该是根据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需求,统筹协调方方面面对未来的发展意愿,对所规划区域的用地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引导及管控,以真正形成合力、发挥综合效应,让人民能通过规划建设过上舒心、健康的生活。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