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解读 > 正文

学术对话九:宜居街区,共同缔造

2019-10-17 20:51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针对快速城镇化时期出现的“城市病”问题,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中心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关于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委也针对“宜居”部署一系列相关工作。

自2003年以来,江苏省率先开展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改造、宜居住区建设等一系列住区更新改造类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年年初开始,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开展宜居街区建设,在省内选取了5个试点进行宜居城市建设的系统推进,但是在开展宜居街区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

因此,为了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九“宜居街区,共同缔造”。通过本次学术对话希望达成三个目的:一是近年来,我国许多先发地区已经开展了类似宜居街区建设的相关探索,例如浙江省的“未来社区”、上海市的“美丽家园”、成都市的“城乡发展治理新模式”、北京市的“责任规划师制度”、厦门市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等,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和交流,进行学术价值提炼;二是过去老旧住区改造实践较多,但是现在宜居对象从住区到街区,目光从围墙内走到围墙外,建设重点、建设内容、建设手段等与住区有哪些异同点,需要达成共识;三是宜居街区建设方兴未艾,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固有的规划编制、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约束,有必要汇集大家智慧,从不同角度探讨解题的方法。为了实现以上三个目的,本次对话希望从以下四个议题来探讨宜居街区建设的关键问题。

1.宜居街区的概念界定、内涵认知和价值判断。近些年,我国各大城市开始开展类似“宜居街区建设”的实践,并且目光逐渐由围墙内的老旧小区改造转向功能完整的街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旨在创建宜居和谐的开放街区,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然而学术界目前对宜居街区的概念界定、价值判断还未能形成共识,街区、社区、住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仍然值得讨论。本议题旨在对宜居街区的内涵认知和价值判断上达成一致,有利于进一步总结宜居街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从而推广至全国各地。

2.如何快速、准确识别和获取百姓的真实需求?宜居街区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一切核心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切身需求,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传统规划设计行业更加注重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容易忽视百姓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表达和细微体验。在江苏省的宜居街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尝试用多元参与平台的搭建、大数据采集分析等手段来分析人的需求、行为活动、场所空间之间关系,进而快速判别居民对功能以及生活空间的真实需求,并确定行动方案和项目清单。但是在识别过程中,仍然发现百姓的需求表达未必真实,获得的现状数据未必能够指导规划建设,百姓在建设前和建设后的需求变化较大等问题,因此希望通过本议题解决相关问题。

3.宜居街区的规划设计方法如何更具落地性?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案编制更加偏向于规划蓝图的绘制,在与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方面时常脱节。宜居街区建设更加倡导多元主体全过程参与,从低成本、小微更新项目着手,从而更加具有可复制性。本议题希望探讨在现有的规划体系、法律体系、体制机制下,运用怎样的规划设计方法可以让宜居街区建设更加面向实施。

4.共同缔造的社会治理方式创新路径在哪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一直受到学界和地方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共同缔造的视角去完善街区社会治理模式的机制建设,有利于确保宜居建设的可持续性,但构建街区社会治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突破基层行政管辖范围的街区,需要不断完善和推进。在宜居街区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开展活动、街区治理平台、责任规划设计师制度、街区基金会”等长效机制的建立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否是达成共同缔造的社会治理方式的最佳路径,还有没有更加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模式?

时间:2019年10月20日13:30-17:30

地点: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喜悦厅B(会议中心一层)

会场编码:14

主席:

梅耀林(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级高工)

学术召集人:

袁锦富(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参加本论坛的特邀嘉宾,都是在“宜居街区建设”、“城市更新”、“社区治理”等相关领域耕耘多年的专家学者:

唐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一直致力于新时期城乡规划转型和行业变革的研究,长时间密切关注城乡发展与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

周岚,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作为江苏省宜居城市建设的牵头人,在宜居街区建设方面最具话语权;

武廷海,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居环境品质、城市历史文化等;

张松,学会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遗产保护,城市史,城市景观控制方法,在对老城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方面颇有建树;

李郇,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主导了在厦门、云浮、沈阳等多地开展的共同缔造项目实践;

洪亮平,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更新与社区公共领域的重构;

许槟,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一直致力于研究存量规划时代的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复兴等工作;

黄瓴,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主要擅长于社区营造、社区治理等微更新领域,近十年来主持完成近20项重庆城市社区更新项目。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