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成都(Chéngdū),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后蜀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成都幅员面积1433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4241.8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公里,辖11个区、5个县级市、4个县,2018年末共有常住人口1633万人。
(三)经济社会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5342.7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22.5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6516.1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8303.99亿元,增长9.0%。
图1:2014-2018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2014-201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财政
2018年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4.2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税收收入1067.8亿元,增长15.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0%,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图3:2014-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3、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341.1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0.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97.9亿元,增长10.1%;第二产业投资2295.8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投资5847.3亿元,增长11.1%。
4、居民收入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8元,比上年增长8.2%。人均消费性支出27312元,增长7.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0%。
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5元,增长9.0%。人均消费性支出15977元,增长9.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6.6%。
城乡人均收入倍差1.90,比上年缩小0.02。
图4:2014-2018年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四)交通发展
1、航空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跻身全球前50最繁忙机场行列。2018年旅客吞吐量达5295万人次,位居全国第四。货邮吞吐量54.6万吨,其中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10.7万吨,增长15.9%。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中)总体规划6条跑到,满足远期年9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200万吨货邮吞吐力量,力争2020年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届时成都将成为国内拥有双4F级机场的三个城市之一。
成都已形成覆盖亚洲和直达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的国际航线网络。截至2018年12月,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315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114条。成都正加速推进西部国际门户枢纽的战略通道建设,布局“48+14+30”国际航空通道网络。
图5:国际(地区)航空、铁路战略通道布局图
2、铁路
成都是西南最大的铁路客货运枢纽,是西南地区与华东、华北、华南地区沟通的纽带。成都市域内铁路包括宝成线、成昆线、成汶线、成渝线、沪蓉线、达成线、成灌线及其离堆支线、成蒲线、川藏铁路朝雅段、成渝客专、西成客专、成贵铁路等铁路线及成都枢纽内铁 路线。截至2018年底,成都市境内铁路总长880公里,线网密度6.1公里/百平方公里。
2018年铁路旅客周转量72.1亿人公里,增长70.7%;铁路运输货物周转量83.6亿吨公里,增长11.0%。
3、公路
截止2018年底,成都市域公路里程 27731.4公里,较上年增加 1437.5公里,增长5.5%,全市公路密度为1.93公里/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27072.4公里,较上年增长6.7%。
4、公共交通
2018年,全市公共汽车运营车辆1.8万辆;运营线路1185条,较上年底增加9.4%; 营运里程为7.0万公里;年客运量为17.6亿乘次,较上年减少7.4%。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截止 2018 年底,六城区区域公交线路 489 条,公交线网密度 3.35Km/Km2,建成区内公交站点 500 米覆盖率 99.4%,公共交通 (轨道+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3%。
截止2018年底,已开通运营地铁线路6条,运营里程约226公里,车站共171个,其中两线换乘站13个,三线换乘站1个。全年累计运送旅客115754.2万乘次,全网日均客运量达317.13 万乘次/日,较上年增 加42.79万乘次/日,增长15.6%。
5、绿道建设
2018年,成都市全年完成绿道建设投资219亿元,建成各级绿道1914公里,截止2018年底,全市天府绿道达到2607公里。其中区域级绿道345公里(锦江绿道63公里、熊猫绿道102公里、锦城绿道180公里),城区级绿道928.5公里,社区级绿道1333.5公里,三级绿道体系加速成型成网,并植入2000余处文体场景,着力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慢行交通品质持续提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