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0成都城市专题——千年营城 > 正文

成都千年营城——罗城时期

2020-03-25 09:58 来源: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唐宋

唐中期,节度使高骈就外郭筑罗城(又名太玄城),使成都城周扩大为36里,并将内江(府河)由原来与外江(南河)并行城南的格局,改道为由西北环绕府城再转向东南,在合江亭二江汇合,秦汉以来成都城市“一江相依”的格局改变为“一江抱城”的城市格局。唐末后蜀在罗城外筑羊马城,环城40余里广植芙蓉,因此而获得“芙蓉城”(又称“蓉城”)的美称。宋代虽然多次整修,然城垣位置、规模、总体布局保持唐代格局,城内建东、南、新南市,城北建草市,兴起临街设店、前店后坊新格局,延续唐代的繁荣景象。唐宋时期,成都盛极一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唐宋都城图

明代城池规模与等级制度严格,洪武四年(1371年),曹国公李文忠在元代损毁的城垣上重建新城,按省会城市和四川第一府城筑造,故称省会。新城范围较罗城略小,基广二丈五,高三丈四,辟五门。内江之水环城南而下,外江之水环城北而东,至濯锦桥合。城外筑新月城,城西南及东北角皆建亭,俗传龟之首尾。后朱椿封王于蜀,在城内建蜀王府,其建筑、道路朝向均为正南北、正东西,内有宫殿区,外环御濠和九里萧墙,气势宏伟,俨若皇城。

明代天启成都府图

明末清初,成都战乱,城池尽毁,经百年重建。康熙初,重建城垣,略广于罗城,高3丈,周长22里3分,东西相距9.3里,南北相距7.7里,城门4道,外环以池;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城西垣内筑少城(俗称满城),为八旗屯兵、居家之所;于明蜀王府旧址修贡院作乡试之所。城内分三个片区,城区北、东以店铺、手工作坊及民居院落为主;城中心原蜀王府系宫苑官衙集中区;城西部的满城为住宅小院集中区,这一城市形制保持至民国时期。

清代光绪五年图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