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学会声音 > 正文

石楠:绣花

2021-11-23 11:14 来源:城市规划

1.jpg

无人机航拍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次年10月24日,他在视察深圳时说:“社区工作要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11月6日,他在浦东新区视察时再一次提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一定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绣花是一种工作态度和方法,讲求的是精细,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因情施策,不一刀切、棍打一片。静心研究问题,循序渐进,按规律办事,不总是抢速度、赶进度。2013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时,习近平同志曾要求,“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同时,他批评“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小处入手,关注细节,追求完美,是绣花的基本逻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的也正是这种对细节完美的追求,细节决定成败,“魔鬼”总在细节里。

城市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发明,它不只是建设工程,更不只是资源利用,城市这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和系统性。早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处理好城市建设中八个关系》一文中,就论述了推进城市建设必须妥善处理好上与下、远与近、旧与新、内与外、好与差、大与小、建与管、古与今的关系。忘记人是城市的主体,只看到物质空间,难免掉入规模扩张的窠臼;忽视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特征,必然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尴尬。从农村的精准扶贫,到城市工作的绣花功夫,精细化是最基本的工作态度,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与城市无缘。如果把城市当作工作对象,规划师应该更好地理解庖丁解牛的人生哲理。

绣花是一种艺术。在实现温饱和全面小康之后,人民群众呼唤美丽城市、品质化建设、人性化管理,“有没有”的问题不再是主要挑战,好不好、美不美、公平与否成为新焦点。从这一点出发,首先要对人民的需求深入了解、体贴入微。“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

2.jpg

图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过去各地修盲道,或许是因为上级指示、或技术规范的要求,其实这是视障群体公平享有公共空间的基本诉求,今天不能再出现盲道撞上电线杆的怪现象;以往谈论儿童友好是时髦话题,其实本该充分尊重儿童权利,无论是住宅、学校,还是街道、公园,都要实现儿童的生存权、被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很多城市囿于财力,无法让农民工同等享受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权利,但如果从他们对城市的贡献出发,这种制度安排应该改革。

绣花还是一种创造性工作。精品之所以传世,在于其构思精美、富有特色。我们的城市和建筑迄今仍停留在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中,千城一面,抄袭雷同,各种廉价“机绣品”充斥城市空间。塑造城市精品,使其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象征,不仅需要细心,更需要用心、精心和恒心。慢工出细活儿,一丝不苟,毫厘不差,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有工匠精神,也要有愚公韧劲。追求气派恢弘的粗制滥造可以休矣,大拆大建谋求短期大变样的大手笔更应该摒弃,多一些针灸疗法、有机更新、社区共治,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

绣花是一门手艺,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新时代的城市需要更多绣花功夫。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