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成都卫星城 破解“城市病”新样本

2014-10-11 10:32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党 鹏

产城一体

卫星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成都近年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全域内的立体交通体系。龙泉驿区是从交通建设中得益的卫星城之一,快速通道、高速路、轨道交通网络都在迅速完善。马东风和这座小城的居民们已经成为交通建设的受益者。

成都还提出卫星城将建设10分钟公交圈,这意味着市民能在10分钟之内步行到达公交站点,包括轨道站点、常规公交站点、自行车租赁点等。

要让卫星城发挥功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即要建立快捷交通通道。”盛毅提到,卫星城距离主城区在30-70公里的范围内,同时配套完善的高速、快速、城际轨道交通,让人们可以通过公路、轻轨、地铁或快铁等交通工具快捷往返。

“在市场经济下,人们都是用脚投票。科学的规划、优质的配套、美好的环境能够吸引人口的聚集,那么卫星城也应遵循这一思路来建设。”潘振表示,“便捷的交通可能让就业在主城区、居住在卫星城的人口增加,但这并非卫星城的根本目的。要让卫星城突出‘城’的概念,那么卫星城也需要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卫星城也需要自己的产业。”

潘振举例说,北京周边某些地方因为房价便宜,交通相对便捷,吸引了大量的居民,但并没有配套良好的就业环境,每天一大早人群涌向地铁站、高速路,对于缓解中心城市压力的作用并不明显。

对此,2014年成都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上提出了明确的思路,成都将坚持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承载能力、带动效应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

“卫星城作为成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其承载产业的规划思路必须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去考量。”潘振以龙泉汽车产业为例指出,龙泉位于成渝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协同配套重庆、内江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形成制造中心,因此需要产城融合才能构建“引凤之巢”。

此外,盛毅表示,要形成真正的卫星城,这七大城市建设中,“医疗、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也必不可少”。

对此,潘振介绍说,目前成都中心城区的教学资源、医疗资源已经逐步在与“卫星城”洽谈,形成师资力量、医疗团队的部分分流。同时,软环境方面,也切实遵循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进行规划。

“如何给已经来到成都、未来到成都的‘成都人’打造更幸福的城市环境,是进行规划和建设的灵魂。”潘振如此说道。

资料链接

“卫星城”最早源于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因为其犹如卫星般环绕在中心城市旁,后被称为“卫星城镇”。上世纪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目前,很多欧美国家城市,其中心城区以消费业为主,居住人口控制在一定数量,周边成群配套第一、二产业,提供较好的生活资源和丰富的交通线。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王富海:现阶段如何做好城市运营